“過去幾個月,我有三個關于耕地問題的視頻火了,有2000多萬人點閱,20萬點贊。”短視頻賬號“周勝利說三農”博主周勝利對第一財經說。
(相關資料圖)
在短視頻平臺,農業問題屬于“冷門”,周勝利能夠“火”,其中的原因之一是當下糧食和耕地問題備受關注,再有,周勝利對農業農村問題的講解通俗易懂,觀點明確直接,因而受到網友的歡迎和關注。
周勝利本身是一位農業專家,正式身份是湖北省鄉村規劃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湖北省農業規劃設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平時他的工作是走訪各地,了解當地農業發展狀況,為當地產業發展出謀劃策;同時他也會和農業相關部門開會座談,提出一些工作建議。
日前,第一財經記者與這位“出圈”的農業專家進行了一次深度交流,話題核心是農田建設如何更加切實、高效。
“因地制宜”
今年以來,“復耕”“復糧”的話題受到關注,特別有些地方出現強制清除農田上的非糧作物等現象,引發爭議,甚至有人擔心是不是國家政策出現了轉向。
新華社近日刊文稱,部分地方的“復耕”行動存在被誤讀的情況,實際上,“復耕”的準確叫法是“違規占用耕地整改復耕”,是對過去違規占用耕地的整改糾偏。
不過,如何“復耕”“復糧”的問題——比如“復耕”是否就能“復糧”、是否應該對農田的非糧作物進行“一刀切”式清除等等——已然受到空前的關注。
對“復耕”“復糧”過程中的部分亂象,6月13日發布的《自然資源部關于在經濟發展用地要素保障工作中嚴守底線的通知》(下稱“通知”)提到:禁止在生態保護紅線、林地管理、濕地、河道湖區等范圍開墾耕地;禁止在嚴重沙化、水土流失嚴重、生態脆弱、污染嚴重難以恢復等區域開墾耕地;禁止在25度以上陡坡地、重要水源地15度以上坡地開墾耕地。要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嚴禁脫離實際、不顧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強行將陡坡耕地調入;嚴禁不顧果樹處于盛果期、林木處于生長期、魚塘處于收獲季等客觀實際,強行拔苗砍樹、填坑平塘;嚴禁只強調賬面上落實耕地進出平衡,不顧后期耕作利用情況,造成耕地再次流失。
對于“復耕”“復糧”,以及如何對待非糧化問題,周勝利的看法是,“我覺得應該因地制宜,宜糧則糧、宜果則果、宜菜則菜、宜牧則牧。”這也是“周勝利說三農”里最多點擊的一段視頻中的一段話。他認為不同的地方劃定基本農田的比例和面積應該不一樣,比如平原地區就應該以種糧食為主,但有些地方則不能不顧實際情況強制要求種糧,如果在山地限定高比例種糧食,只會讓這些地變成荒地,“因為農民掙不到錢。”
周勝利認為,農村要依據自己的主導產業進行發展,不能過分地去強調水稻、小麥、玉米,這既不符合我國未來發展趨勢,也不符合我國的現實情況。“其實過去40年,我們的主糧的消費下降了40%,對肉、蛋、奶,還有水產品的消費增加了4倍。應該說我們現在不是以糧為綱的時代,而是大食物觀的時代。我們的農村需要百業興旺。”
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
周勝利所在的湖北省農規院,已幫助省內多個縣市成功申報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公安縣的葡萄、黃梅縣的優質稻、應城市的糯稻、孝感的麻糖米酒等特色土特產品形成了自己的產業集群。
“我們推進鄉村振興,并不是要一刀切。而是要以人為本,要讓人民生活過得更好,引導他們把主導產業做大做強。”周勝利說。
“反對盲目推廣‘水稻上山”
前段時間,有關“水稻上山”的話題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
據全國農技中心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水稻上山”實際上是一種雜交稻雨養旱種的栽培技術,就是把“山下水田”的雜交稻品種引到“山上旱地”種植,像種玉米一樣種水稻,不用泡田,不用育秧插秧,也基本不用澆水灌溉,還能有較好的產量。
近年來,中國工程院朱有勇院士團隊在云南多地開展了“水稻上山”、“水稻旱種”技術的研究。據云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相關負責人介紹,從各地實收測產情況來看,雜交稻旱種平均單產每畝433.5公斤,是傳統陸稻的2至3倍,畝產高的可達600公斤以上,與水稻產量相當。
“水稻上山”有望解決山區農民的口糧問題;同時通過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間種,可以更好地解決經濟和糧食安全的矛盾。但關于水稻上山的爭議也時有出現——“平地都沒人愿意種,山上有人種嗎?”“水稻上山會不會造成水土流失?”一些地區開始砍去山上的果樹,平整為梯田,引發系列問題。
對此,周勝利的看法是,“‘水稻上山’,從科學研究上看沒有問題,一旦中國今后的遇到糧食安全極端情況,探索在山地上面采取這些技術做一些應急性的行為,這是必要的。”
“這個問題罵專家是沒有意義的。”周勝利對第一財經表示,他自己對朱院士團隊開展“水稻上山”、“水稻旱種”技術的推廣是持非常支持的態度,但他反對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推廣的做法,“目前來看,大規模的推廣還是有難度的。在個別不適應推廣的地方,政府(如果)大力倡導,有‘作秀’之嫌。”
他呼吁地方政府先把平原地區的荒地利用起來,再考慮發展“水稻上山”,“盲目開展‘水稻上山’破壞了生態,就像過去大煉鋼鐵一樣,是得不償失的。”
事實上,朱有勇院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選擇云南作為試點,一則因為云南山區面積大,水資源分布不均,許多地區水稻種植缺水;二來相對于普通水稻,盡管旱種的雜交稻需水量較少,但種植地年降水量仍需滿足一定標準。
“一些報道說農民很歡迎水稻上山,我認為是無稽之談。你在平原大規模機械化種水稻尚且要靠國家補貼,你在山上種水稻經濟賬怎么算得過來?我在一些地方調研發現,山上開發的高標準農田荒蕪長草的情況比比皆是。”周勝利說。
“骨頭難啃”
今年央視“315”晚會,江蘇鹽城高標準農田建設偷工減料被曝光。在當地高標準農田建設中,作為核心構件的涵洞所用水泥管偷工減料,遠達不到設計使用規范要求的30年年限。
“這不是個案,我下去調研發現類似問題比比皆是。”周勝利說,“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資金到鄉鎮,鄉鎮跟村里就借用他人資質直接承包,象征性交一點管理費,其實遠遠沒有達到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標準。”一些農民則向他反映,政府不與自己商量就把自己承包的幾百畝田地整成高標準農田,把附近山上的土拉來覆蓋,結果肥力還不如以前。
“這種高標準農田劃定偷梁換柱,建設標準極低。我們除了浪費大量的錢以外,還給我們的糧食安全造成巨大的隱患,調研的結果讓我憂心忡忡。”周勝利說。
根據《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要確保到2025年建成10.75億畝、2030年建成12億畝高標準農田。其中,2021—2022年年均新增建設1億畝;2023—2030年年均 新增建設2500萬畝,同時年均改造提升3500萬畝高標準農田。2021—2030年完成1.1億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建設任務。
“為什么現在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任務比前兩年還減少了?”周勝利在一次題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問題和對策”的直播中總結為“錢比過去少,事情還比過去難”。據他介紹,“之前國土部門負責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時候,中央財政資金支持更多。”
今年4月,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有關負責人就高標準農田建設有關情況答記者問時回應了相關問題,其中提到:“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模很大,但都是由多點分散的眾多小微工程組成的,面廣、點散、線長,工程質量管控難度大;基層隊伍較弱,技術支撐不足,在落實相關管理制度要求過程中如果不夠到位,就容易出現監管盲區,給違法違規行為以可乘之機;在我國,目前各地畝均建設成本一般需要3000元,丘陵山區一般超過5000元,雖然中央財政在較為緊張情況下仍不斷加大投入,2022年總投入達到千億元規模,但畝均投入也僅有千元左右,加上地方政府投入,往往也難以實現建設成本全覆蓋。”
周勝利將現階段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境況形容為“肉已經被吃了,骨頭很難啃。”這是因為,“原來國土部門把集中連片、條件好的地方都做了,現在剩下的都是山上交通不便的地方,而我們把這些地方劃定了永久性基本農田”,這無疑會增加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推進。
在周勝利看來,這些“難啃的骨頭”的形成,有不少與一段時期里特殊的政策背景有關。
1997年中央首次提出“占補平衡”要求,即若在發展開發中需要占用耕地,占用多少耕地,要用同樣面積的耕地補足,其目的是既滿足開發發展的需要,又確保耕地資源。但事實上,“占補平衡”存在遺留問題。
周勝利介紹,過去一些地方被劃作建設用地,占用了基本農田,當時的政策允許開發商在其他地方劃一塊不是基本農田的地,當作永久基本農田,以抵充所占耕地的面積,以保證各地耕地“紅線”不超規。但在很多情況下,開發占用的是良田,補的是山地,導致現在做高標準農田的地方山高路遠,形成了“占優補劣”,即6月13日國土資源部通知中提到的“嚴禁只強調賬面上落實耕地進出平衡,不顧后期耕作利用情況,造成耕地再次流失”。
第一財經了解到,有些欠發達地區,甚至專門開發山地“賣指標”,以滿足一些地方土地開發“占補平衡”的需要。
“骨頭”已成既定事實,再難“啃”也得“啃”,高標準農田建設該如何提速增效呢?
去年11月,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水利部聯合印發《關于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在有條件的地區試點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在周勝利看來,這將改善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推進。“過去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一個縣幾十個小的標段,一個鄉鎮一個鄉鎮甚至一個村的做項目,分別找不同的團隊設計和招標施工,導致很多錢浪費在中間,效率非常低下。現在整區域推進施行之后,情況有望得到改善。”
一些地方開了一些“口子”,讓高標準農田建設更符合經營主體的要求。“比如財政補貼是1300元一畝,經營主體你自己可能要額外貼一點錢,但可以按照你的要求、你的設計來建這個農田。也有些地方政府把標準提高到了5000塊錢一畝,提出綠色高標準農田和智慧高標準農田的概念。中央補貼資金不變,在省級層面給出更多資金。”周勝利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