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臺岸橋、42臺軌道橋、92臺ART(人工智能交通機器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船舶都可以在這里全天候靠泊作業。
作為天津市首個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天津港第二集裝箱碼頭已經創造了裝卸效率、綠色低碳等多項紀錄。碼頭配置了風力發電機和分布式光伏板,作業設備全部使用電能,實現了綠電100%自發自用、自給自足,碼頭運營全過程零碳排放。
(相關資料圖)
這樣的高效率、綠色低碳的港口碼頭,正在成為天津市的一道亮麗風景,成為港產城高質量融合發展的關鍵一環和建設現代化大都市的重要支撐。
在我國沿海地區,像天津這樣“依海而生、因港而興”的城市不計其數。第一財經記者近期在采訪中了解到,港產城高質量融合發展正在被沿海地區港口城市所倡導和推進,但融合發展中遇到的諸多障礙也亟待清除。
多地出臺專項政策
《天津市促進港產城高質量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下稱《政策措施》)近日印發,明確該市今后五年支持港口、產業、城市發展的重點政策和重要舉措,針對行業、產業、環境等多領域打出組合拳,以推動港產城相互賦能、共同發展。
“《政策措施》是綜合性產業政策。”天津市交通運輸委主任王志楠介紹,這些政策主要涉及三個方面,做大港口航運規模、做強港口關聯產業、做優城市航運服務功能。
天津市港航局局長王洪海介紹,將對在天津港新開通運營一年以上的直航遠洋、近洋航線,按照完成的集裝箱箱量給予船公司獎勵,重點支持船公司在津開辟外貿航線,提升天津港海向輻射能力。按照運量、運距,分地區、分檔對開展海鐵聯運業務的港口經營人予以支持。同時對港口基礎設施、集疏運設施建設,以及港航裝備綠色智慧升級等項目給予獎勵。
在港口關聯產業發展方面,天津市商務局二級巡視員徐鳳成透露,將支持在天津港口岸通關的異地重點企業在津設立獨立法人企業,對核定年總營業收入和國際貨物貿易業務占比等指標符合條件的企業,按照總營業收入增量規模,分檔給予不超過500萬元的獎勵。對通過天津港進口農產品、資源類商品、消費品的企業,按照企業年度進口額、銷售額,分級分類給予資金獎勵,每家企業每年最高獎勵資金不超過200萬元。
港產城高質量融合發展有助于增強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品質。攝影/章軻
航運金融措施對于港產城高質量融合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天津市金融局副局長武岳告訴記者,為完善航運金融發展政策體系,發揮金融對港產城高質量融合發展的支撐作用,天津市金融局會同人民銀行天津分行、天津銀保監局、市財政局等單位,對標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研究提出了鼓勵航運金融發展的政策措施。
比如,對融資租賃公司為天津航運企業提供船舶融資租賃業務的,給予一年期以上融資總量2%的獎勵;對保險機構分別以上一年度船舶險和貨運險保費收入為基準,給予船舶險增量保費6%和貨運險增量保費3%的獎勵;鼓勵金融機構創新航運金融衍生品。
福建省廈門市在推進港產城融合方面起步較早。有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廈門島面積較小,港、產、城聯系緊密,歷史悠久。位于廈門島內的東渡港區是廈門集裝箱運輸業的發源地,逐步發展為擁有散雜貨、郵輪等業務的多功能港區。
廈門本島以高端的生產生活性服務業為主,未來東渡港區的功能定位將主要開展集裝箱運輸,發展國際郵輪、對臺客滾,逐步拓展現代物流和航運服務功能。廈門的目標是到2025年,廈門港基本完成港口功能布局優化,空間布局和功能分配趨于完善;到2035年,建成港產城一體化融合發展的世界一流港口。
截至目前,山東、浙江等多地已出臺港產城融合發展專項政策文件。煙臺市《關于推進港產城融合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提出,錨定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化強港、打造國內一流的臨港產業發展高地、打造富有活力的港產城融合發展示范區三大目標。到2024年,港產城融合發展總投資預計將超過3000億元。
港產城“抱團取暖”
“港”是產業和城市發展的基石,“產”是港口和城市發展的支撐,而“城”,則是港口和產業發展的依托。有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當前嚴峻的經濟形勢下,港口、產業、城市融合,確實有“抱團取暖”的意味。
據《中國水運報》報道,目前,在中國各省市港口推進港產城融合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諸多瓶頸,包括港口資源整合后,港口與地方城市關系存在一定割裂現象;存在地方港口規劃與城市產業規劃適配性不足的情況;港口產業鏈能級較低,導致港產城融合發展意愿低;存在港、產、城三個子系統聯動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
有專家分析稱,由于各市主要港口資源整合入省港口集團后由集團統一規劃與管理,失去了“市屬企業”的身份,在政策上難以獲得港口屬地政府的傾斜。各市政府更青睞于通過市交投集團開發港產城融合發展投資項目,而省港集團下屬市碼頭集團介入難度較大。
此外,在部分城市的產業規劃中,并未充分考慮發揮港口功能,對港口功能定位重要性的認識不足,主要產業通過水路運輸的比例較低,港口主要服務于中轉貨源;大型專業化公共碼頭與港口后方產業協同度不足。雖然近些年港口的自動化、智能化轉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但大部分港口仍屬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需要占用較多岸線以及土地資源,且大多數港口尤其部分內河港口,其業務仍以傳統港口裝卸物流業務為主。
港產城融合發展需大力提升現代服務業水平,特別是發達的航運金融業。攝影/章軻
由于港口、城市、產業分屬于不同的管理系統,在發展過程中各成體系,且港產城融合發展往往還涉及不同區域不同產業之間的協作,各方基于自身定位與規劃考慮往往難以形成合力。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目前,一些港口發展還面臨著發展前景不明確、生態紅線制約、國土空間“三區三線”(根據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三種類型,分別對應劃定的城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三條控制線)限制、現狀建設情況復雜等問題。
以天津為例,所在的渤海灣西岸,海岸線全長約640公里。這片并不大的區域內聚集了8個吞吐量世界排名前十五位的港口,曾長期存在重復建設和結構性產能過剩等難題。區位相近、腹地交叉,造成了資源較大浪費。而天津市產業結構偏重偏舊,傳統重資產行業比重過大。服務業比重較小,尤其是現代服務業仍需大力提升。
一位在福建某地投資建設碼頭的企業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港、城協調難度也很大”,由于當地工程項目指揮部遲遲沒有成立,征地拆遷等工作一直無法推進,需同步建設的疏港鐵路、公路、航道等外部配套設施工程也無法展開。
交通運輸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出臺的《關于建設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導意見》明確,推動港產城深度融合發展。按照國土空間規劃總體布局,加強港口與城鄉建設、產業發展布局的有效銜接,推進城市景觀岸線與港口生產岸線協調發展,將港口污染防治融入城市生態環境保護體系,促進港城協調發展。依托港口建設物流中心、商品車和大宗商品交易平臺、跨境貿易中心,促進要素資源集聚,服務臨港產業升級。推動港口岸線與后方土地統籌開發,鼓勵共建共用內陸無水港,增強港口的輻射帶動作用。
上述專家表示,沿海城市推進“港產城”融合發展,有助于爭取更多的增量用地空間,規劃的編制可作為高新區調區擴區、科學劃定城鎮開發邊界線的規劃依據。通過拓展對外運輸通道、強化多式聯運布局、提升物流服務水平。還有助于解決老城區城市更新問題。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