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6月27日,國內高校最大的云上科研智算平臺CFFF(Computing for the Future at Fudan)在復旦大學正式上線。這臺為發現和解決復雜科學問題而建的科研“超級計算機”由復旦大學與阿里云、中國電信共同打造,以公共云模式提供超千卡并行智能計算,支持千億參數的大模型訓練。
根據此前的招投標公告,CFFF專用計算平臺的整體系統組成如下:集群系統包含登錄管理節點、高性能超級計算機(包括GPU計算節點-前期已購置和本次購置的、CPU計算節點、胖節點、國產CPU計算集群和超融合集群)等計算設備、存儲系統(包括高速存儲系統-全閃、混閃-和低速存儲系統-溫存、磁帶庫)、網絡系統(包括高速計算網絡、管理業務網絡、帶外管理網絡、校內網對接網絡),虛擬機系統、安全設備、集群統一管理、集群統一登錄門戶網站、作業調度系統、并行開發環境等全套軟硬件,機房托管,跨校區大數據傳輸網系統等。
據介紹,部署在復旦校內的“近思”一號是專用高性能計算集群,托管在1500公里外阿里云烏蘭察布數據中心的“切問”一號將面向多學科融合創新的AI for Science。
目前,CFFF平臺上的第一個科研成果已經誕生。復旦大學人工智能創新與產業研究院李昊團隊近期發布了45億參數量的中短期天氣預報大模型,預測效果在公開數據集上首次達到業界公認的ECMWF(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集合平均水平,并將預測速度從原來的小時級縮短到了3秒內。“基于CFFF平臺的千卡并行智能計算,這樣一個規模的大模型只用一天就完成了訓練。傳統的計算平臺是很難做到的。”李昊說。
“隨著大數據資源的不斷增長,隨著需要求解的科學問題日益復雜,引發了對于科學研究‘第五范式’的探索,即在數據范式的基礎上,引入智能技術,強調人的決策機制與數據分析的融合,將數據科學和計算智能有效結合起來。”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認為,人工智能在科學研究中的地位,要從科研范式變革的角度去看。傳統科研范式已經歷了四個階段的演化發展歷程,從通過實驗描述自然現象的經驗范式,到通過模型或歸納進行研究的理論范式,到應用計算機仿真模擬解決學科問題的計算范式,發展到了通過大數據分析研究事物內在關系的數據范式。
未來,CFFF平臺還將持續擴大其算力規模,并向復旦校外的科研機構、高校、醫院、高科技企業等開放。當天,面向全球科研人員的首屆世界科學智能大賽也宣布正式啟動,大賽設置生命科學、量子化學等五大賽道,CFFF平臺將為參賽隊伍提供免費訓練算力,并以更普惠的算力長期支持部分科研項目。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