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過去十年的影視力作,我們會發現,《功勛》《超越》《大江大河》《平凡的世界》《在一起》《小歡喜》等一批題材各異、視角多元的電視劇佳作均為“上海出品”。
(資料圖片)
上海是中國電影發祥地,也是中國電視劇創作的熱土。上世紀九十年代,《圍城》《孽債》《上海一家人》等電視劇經典深入人心。近十年來,滬產電視劇正在創造新的影像高峰,類型上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既書寫“大時代”,也觀照“小人物”。
6月23日,優秀滬產電視劇研評會在上海舉行。來自全國和上海的學者、文藝評論家,上海主要制作機構和播出平臺代表,優秀編劇、導演和演員等,從這十年的滬產電視劇代表作出發,梳理“上海出品”的創作風貌和文化品格。從他們各自的回憶中,能夠感受到一代代上海文藝工作者的精神傳承。謝晉、吳貽弓、黃蜀芹等前輩的創作理念影響著如今的創作中堅力量。這些品格也成為這些根植于上海的創作者接連捧出多部佳作的動力之源。
大時代與小人物
研評會上,文藝評論家酈國義談到,促成滬產電視劇獲得諸多成就的重要緣由之一,是上海出品的電視劇歷來注重對文學名著和文學經典的改編。
比如由黃蜀芹導演的電視劇《圍城》,迄今仍是改編文學名著的典范。近年來,一批優質影視作品同樣也脫胎于文學,取得了良好的播出效果。比如,改編自路遙經典小說的《平凡的世界》,忠于原著的精神價值和人物形象;今年上線的同樣改編自路遙小說《人生》的《人生之路》,對原著時空進行了拓展。在酈國義看來,這兩部作品均講述普通人在時代浪潮中面臨的命運和不屈的奮斗精神,贏得了當代觀眾的情感認同。
此外,還有改編自同名網絡小說的《慶余年》,以穿越敘事激發出古今價值觀碰撞的火花,成為現象級爆款;古裝劇《夢華錄》根據關漢卿的元雜劇改編,順應了當代民間古代文化熱潮;改編自劉慈欣同名科幻小說的科幻劇《三體》,對原著的忠實呈現,得到了讀者和觀眾的認可。改編自金宇澄同名小說,由胡歌主演的《繁花》也即將上線騰訊視頻,將再現時代變遷下的上海人生活圖景,探尋上海的城市血脈。
多位學者和評論家觀察認為,都市生活一直是滬產電視劇創作的重要源泉。《小歡喜》《小別離》《小舍得》《小敏家》《心居》《安家》等多部精品以家庭、職場、婚戀、教育、住房等民生話題為切入點,寫出時代變遷中,都市人的生存狀態和情感需求,反映了因教育、住房改善等帶來的焦慮和困惑。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顧問李京盛認為,細膩的寫實風格與都市生活情調的暈染,讓這類作品在中國現實題材創作中展現出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都市生活劇還塑造了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比如《三十而已》《二十不惑》中,以女性的年齡、職場、婚戀、閨情、家庭為敘事主線,探討當下都市女性面臨的種種人生選擇。檸萌影視董事長蘇曉介紹,《三十而已》的翻拍已經在泰國、越南、印尼、韓國、日本展開,越南版的《二十不惑》也在開發中。在他看來,滬產電視劇有潛力在國際主流平臺上與歐美劇、韓劇、墨西哥劇爭奪流量和用戶,走到世界舞臺的中央。
李京盛認為,新時代十年滬產電視劇既有立足于上海特色的題材創作,更有面向全國的視野和追求。
改編自網絡文學作家阿耐同名小說的《大江大河》,以國企領導、農村脫貧致富領頭人、個體經營者作為主要視角,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變革的歷史進程,描摹重大社會轉型期中典型人物的命運和創造。2022年的《風吹半夏》接續了《大江大河》的群像戲,展示了時代浪潮下的各種人生,企業的大浪淘沙,有披荊斬棘也有矛盾痛苦。改編自作家劉統的紀實文學《戰上海》的《破曉東方》,以政治和經濟視野講述上海解放時期“全國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國”的使命必達。
“上海出品”的意義和傳承
“上海出品”電視劇碩果累累,背后還得益于一代代創作者的精神傳承。
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說,作為一個在上海出生的人,他對滬產電視劇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仲呈祥記得,當年導演吳貽弓創作時說得最多的就是:“注意生活的主流,注意時代的主旋律,但是也不要忘了生活的毛邊。”在仲呈祥看來,滬產電視劇給創作者帶來的啟示之一是要堅持辯證思維:“要自覺地摒棄二元對立、非此即彼、不好便壞的單向思維,要全面把握我們審美的對象和塑造的人物。”
導演傅東育與上海有著極深的淵源,1986年考取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畢業后進入上影廠工作,自此開始了導演生涯。傅東育記得,剛入職上影廠時,每個人都會領到一個“小藍本”,里面有各個部門創作的要求,有章可循。在這樣嚴謹的體系里,傅東育經歷了道具、服裝、洗印、剪輯四個車間以及現場場記的訓練,成為導演時,以往養成的規矩已經成為習慣。
三十年導演生涯,這樣的“工匠精神”也自然呈現在他的創作當中,拿出了《風吹半夏》《破冰行動》等多部佳作。他回憶道,謝晉導演曾說:作為導演,你沒感動,怎么動人?傅東育說,他將在創作中秉持著前輩言傳身教的傳統,努力要求自己‘不妄言,不違心,不迎合’,真實面對內心及作品。
獲得本屆白玉蘭獎最佳女主角的演員吳越,也在分享中提到了“真誠”二字:“一段表演是否動人首先取決于它是否來自真誠,真誠是打開藝術之門的鑰匙。”吳越談到,高考時一長串志愿表里,她只填了上海戲劇學院。作為一名上海籍演員,她的足跡遍布全國,跨越影視、戲劇舞臺,塑造了諸如《縣委大院》中的艾鮮枝、《愛情神話》中的蓓蓓、《掃黑風暴》中賀蕓,《我的前半生》中的凌玲等令觀眾印象深刻的人物。如今,她已不再為年齡焦慮和顏值焦慮所困擾,在表演上更自由,更堅定。她也期待她所熱愛的上海能夠誕生更多的溫暖人心的電視作品。
1999年作為人才引進來到上海的編劇王麗萍,在過去二十多年時間里,創作了《錯愛一生》《媳婦的美好時代》《歲月如金》《雙城生活》等20多部電視劇作品。王麗萍談到,或許是新上海人的身份,令她更希望通過平民百姓的故事和人物去反映上海城市的故事。多年以來的創作立場就是關注小人物和平凡人生:“上海的偉大也在于小人物的可愛可敬可親,他們是我們的左鄰右里,是我們的親兄熱弟。”
上海的城市精神,前世今生,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這里激蕩交融,也給了創作者不竭的創作源泉。王麗萍一直記得,在創作電視劇《女子公寓》的時候,藝術總監黃蜀芹告訴她,講述現實題材的故事,需要緊扣時代。這句話,令她受益匪淺。在王麗萍看來,上海的每一天都日新月異,故事精彩紛呈,創作者要從豐富的世界里找到獨特視角,做好具有時代特征的表達。前不久,她在普陀區采風,那里的半馬與蘇州河兩岸的變遷令人感到心動。“反映上海發展的波瀾壯闊,反映長三角地區一體化以及奮進中國現代化征途上的故事,如何用新視角去抒寫,也是編劇的課題。”王麗萍說。
一批“上海出品”值得期待
上海的先鋒氣質,令其愿意嘗試各種題材,類型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折射出海派文化的開放包容和多姿多彩。十年間,誕生了反腐劇《獵狐》、抗疫題材劇《在一起》、援非醫療劇《埃博拉前線》、軍旅劇《特戰榮耀》、冬奧劇《超越》等創新題材。
未來,在“上海出品”影視劇中,我們還將看到醫療、警務、電競、保險等不同行業從業者的故事。比如《赤子之心》展示心臟科中生代醫生們的成長之路,有不同醫生理念的交鋒,也有理智與情感、技術與規則的碰撞;《理想的天空》由王麗萍擔任編劇,講述一名空姐繼承父親遺志、成長為優秀女干警的故事;《保險人生》首次聚焦保險行業;《英雄聯盟》則將是一部融電競與科幻為一體的作品。
上海廣播電視臺臺長宋炯明介紹,上海電視臺將積極推進文化題材電視劇《千里江山圖》的策劃創作,把現實題材創作,特別是反映新時代新征程主題創作作為重中之重,開掘表現上海城市建設發展成就的本土題材,描繪反映火熱社會生活的史詩題材,推進《風雨寶興里》《航天英雄》《人間醫者》《保險人生》等電視劇的創制。
集結了上海優質影視資源,正在籌備中的《風雨寶興里》和《千里江山圖》都是典型的上海IP。寶興里作為1949年后上海成立的第一個居民里弄組織,見證了城市滄海桑田的歲月,也創造了舊改中的新時代記錄。蘇曉透露,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檸萌影視與上海電視臺一同投身《風雨寶興里》的創作,這是一個圍繞舊城區里弄動遷展開的故事。創作者們希望能把《風雨寶興里》拍成一部充滿上海城市風情又兼具時代特征的現實主義力作,寫出當代上海人的精神特質;而寶興里的見證者、親歷者同樣期待,未來能有一部品質劇為新時代上海的市民生活代言。
改編自作家孫甘露同名小說的《千里江山圖》則再現了特殊時代下的上海,既有諜戰故事的細致入微,又有革命信仰的波瀾壯闊,將帶領觀眾再次感受上海的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有望在諜戰劇版圖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毛尖看來,影像概念中的“大上海”,已經從摩天大樓推廣到了“大”江“大”河,“大上海”成為了一個真正有超大體量文化的名詞。
“我們回望的滬產電視劇十年,看到《三體》這樣的滬產電視劇,看到《功勛》《光榮與夢想》這些令人熱血沸騰的中國革命的史詩劇,看到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天盛長歌》《慶余年》《宸汐緣》等拿下各年齡觀眾的古裝劇,各類刑偵劇、家庭倫理劇、思想劇等等,這十年滬產劇默默走出條條大路。”毛尖認為,這些滬產劇敘事豐富了也改變了“MADE IN SHANGHAI”的摩登本質,真正打開了“大上海”的格局,也把“大”變成一種更深刻的歷史和文化前綴。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