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過程中,福建三明再次成為我國持續推進及深化醫療改革的一個縮影。
“2017年,由縣醫院、中醫院牽頭成立總醫院,來向下覆蓋縣、鄉、村一級的醫療機構,當時我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做以‘緊密型’為特點的醫共體,而且是以縣域為單位。”在日前上海媒體三明行采訪團活動期間,沙縣區總醫院黨委書記萬小英告訴第一財經,“緊密型”在于一家人、一條心、一本賬,分工協作、激勵機制的重新設計需要勇氣與智慧。
數據顯示,2022年,三明市整體醫療服務收入占比已由2011年的18%提高至46.31%,而藥品耗材收入占比由60%下降到29.7%;同時,基層診療量占比為57.46%,雙向轉診4.3萬例、增長7.86%,服務可及性增強。此外,醫生平均年薪已由5.65萬元增加到2022年的20.11萬元,實行薪酬制后,年均增長8.08%。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3年是三明醫改十周年。在前階段基本解決百姓看病難、看病貴,藥品及高值耗材亂象,職工醫保嚴重虧損,醫患關系緊張等問題的基礎上,三明醫改正持續深化,推進分級診療,發揮健康績效的作用。
醫共體需更“緊密”
在萬小英看來,縣域醫共體要做到“緊密型”的關鍵,在于管人、管事、管錢。
據她回憶,人員構建上,“總醫院”掛牌起初,她就將當時沙縣兩家院區所有中級以上的醫務人員做了摸底,除去口腔、檢驗后的內外婦兒及常見病方面,一共梳理出了106人。隨后,將他們分成6支隊伍,確保每一支隊伍都有主任、科室行政級別的人員來掛職作為組長、副組長,并配備1名護士長作為聯絡。
同步地,沙縣12個鄉鎮也按照一大一小、一遠一近分成6組,與隊伍進行匹配,為公平起見,最開始2年期的匹配還是以“抓鬮”來敲定的,“這樣一來,這些鄉鎮衛生院不需要再對接2萬多名各縣級醫院的醫護人員,只需要認得每支隊伍下的10來名醫生。”萬小英說。
事實上,更為關鍵的是,沙縣總醫院對于醫共體中各成員單位的人事任命、薪酬考核有一定的話語權。也就是說,在“責任共擔、利益共享”原則下,將總醫院(醫共體)的人、財、物、事、績、管等高度統一。
為此,萬小英稱,上述6支隊伍的醫護人員“下鄉”所進行的巡診、義診等傳、幫、帶工作與薪酬考核直接掛鉤,因此這既是職責也是激勵,“他們每次‘下鄉’都對應了一定的工分,包括在巡診、義診期間開設的小講課,輔助當地鄉鎮衛生院所做的教學查房,參與的病人診療量等,都可以在薪酬考核上做加法。”
“一些可移動的床旁超聲,鄉鎮衛生院沒有此類設備,我們就買了借給他們,為一些行動不便、無法出門的老人提供上門檢查;有了設備,當地醫生也沒有理由拒絕下基層服務。”萬小英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現階段,除了上述人、財、物、事、績、管外,總醫院在支付端也實現統一,即進行“區域醫保基金打包支付”,將醫保基金按年度、按區域、按人頭包干給總醫院,超支不補、結余留用。
“這一支付模式下,患者是否真的能看好病才是關鍵,醫療資源不足、過度的情況都不會存在。”萬小英對記者詳細舉例,一位患者如果在總醫院僅是將某一部分的疾病看好了,患者不滿意再去到市級醫院的科室再看,等于要花費兩次的看病錢,但這其實都需要從包干費里支出。
沙縣區總醫院“綠色通道”口,鄒臻杰/攝
萬小英尤記滬明合作下,上海瑞金醫院寧光院長的一句叮囑:“醫保基金,是一定要真的拿來救命的錢,不是拿來浪費的錢,小到一次10多、20多元的血常規,如果病人沒有一些血液系統的疑似癥狀,判斷下來如果沒有必要,就不必要去做這個檢查。”
醫保資金有了結余,總醫院可有更大的底氣將更多費用投入在健康預防上。萬小英告訴記者,此前,針對有肺炎感染風險的病人,沙縣總醫院都會在他們出院時開一張肺炎疫苗的處方,由醫保支付,“這部分高危人群每年有300至500位,一針200多元的疫苗可以保護他們在5年內少得一次肺炎,還是很有意義的。”另據記者了解,另有一些胃腸癌早篩工作,第三方檢測機構也會免費為沙縣當地基層提供服務,以便盡快打開市場。
支付模式兼顧“新技術”
2019年6月5日,國家醫保局等四部門發布《關于印發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國家試點城市名單的通知》(下稱“通知”),公布了30個DRG付費國家試點城市。三明、深圳、新疆克拉瑪依這3個城市是重要觀察點。
其中,三明是在市縣一體化下進行了C-DRG收付費改革,2021年對住院費用按病種組收付費在原800組基礎上優化調整到839組。2022年,實現符合條件醫院覆蓋率100%、病組結算占比80.25%、C-DRG結算醫保基金支出占住院基金比例達72.94%。相對節約醫療費用5943.23萬元,
“C-DRG在我們總醫院實踐的一個優點,是將醫保和醫院的結算、醫保和病人的結算、醫院和病人的結算,三者之間一以貫之。”萬小英舉例,比如以某一闌尾炎病例對應的5000元包干費為例,年輕的病人沒有并發癥,他可能花費不到4000元,并且5天內就能完全恢復出院了,這時醫務人員一定不會給他多開一份藥,原因在于,醫務人員要考慮到,如果再碰到一位有嚴重并發癥的病人,他的花費會超出6000元,那么這超出的1000元還需要院方埋單,因而他不會有沖動去再多開檢查、多開藥。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醫院“便民門診”處,鄒臻杰/攝
然而,由于涉及使用熟練度較低、定價較高等因素,業界一直有疑問:新技術、新項目的開展,是否會因為C-DRG支付模式受到一些影響或阻礙?
“從5年來的實踐經驗看,我認為這種顧慮可以有,但不需要考慮太多。”三明市第一醫院病案科科長魏宏全程參與C-DRG的支付模式改革,她告訴記者,試點最初,三明市衛健委最初發布的政策文件對屬于C-DRG范圍的新技術、新項目,明確了允許進行出組結算,也就是患者實報實銷;在下一年測算時,再來評估這個新技術、新項目是否應該納入某個病例組,或者單獨設立病歷組。
如何定義新技術、新項目?怎樣進行評估?魏宏說,新技術、新項目的范圍一開始確實難以界定,但三明市衛健委會每年會根據醫院申報的當年擬開展的10~20項新技術、新項目,來公布一批清單名錄;此外,醫院自發開展的新技術、新項目也有百余個。
“我們發現目前,大部分技術的‘新’仍是體現在耗材上,診斷術式沒有很大變化,只是體現在耗材的價格上有較大偏差。因此,在評估上,我們就會考量這一新耗材與原病例組在花費上的偏離度大不大。”
魏宏舉例,比如一個耳鼻喉科的鐙骨耗材就要3000元左右,該病例組的總共定價是5000元左右,那么醫生就要對這一新耗材的使用進行衡量。大多數情況下,在不改變醫生臨床習慣下,在最短的時間內,不管用藥物還是手術,能夠達到最優的效果,這是最終目的。魏宏表示,2021年開始,根據某一地區病例組的中位數,按照二八法則,新技術、新項目所參與的整個病例組定價的臨界值基本控制在20%的區間內,“病例組價格可能會進行調整,拆分一個新組的概率不大。醫院在整體上還是全力支持醫生使用新技術、新項目的,只要合理,超出部分就由醫院埋單。”
但新耗材的定價也并非越高越好。魏宏稱,如果一個新技術、新項目的定價過高,第二年它一定會面臨集采降價,價格會趨于合理。2022年至今,三明繼續推進藥品耗材集中采購降價,藥品耗材聯合限價采購“三明采購聯盟”覆蓋全國16個省份的35個地市,中選耗材平均降幅62.92%,最大降幅90.73%,節約費用5.68億元。
基于此,對于醫院,C-DRG更多的是一種醫療服務與技術質量管理工具,對于患者,則能在盡早使用到新技術、新項目的同時,支付更少的醫保花費;而對于醫生,則逐步轉向以健康管理為核心的醫療服務供給模式。
記者進一步了解到,三明市醫保局正在向各醫院收集意見,C-DRG病例組定價即將進行最新一次的調整,這距離上一次2021年9月的定價調整接近2年。
“一些滬明合作、我們與中山醫院開展合作的新技術、新項目在之前沒有定價,因此沒法收費或收費偏低,這些都可能進行上調。但順序一定是先定好組內每一項醫療服務的價格,再對整個病例組進行定價。”魏宏說。
改革仍需“打補丁”
“總醫院的模式是完全可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復制的。”
三明市醫改領導小組秘書處副主任周顯葆是三明醫改十年的親歷者,在他看來,上述沙縣總醫院所進行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正是為下一步實現分級診療做準備的,“總醫院其實是一個利益的共同體,只有責任共擔、利益共享了,縣醫院才會愿意把病人(處于康復期的患者、慢病患者等)放到基層去,就也為我們整個分級診療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礎。”
談及“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的關鍵點,周顯葆稱,第一,是縣、鄉、村醫護人員一家人、一條心,這直接就體現在薪酬體系的打通,引導他們要獲得更高薪酬就必須要下鄉。第二,是實行總醫院院長“統籌負責制”。第三,則是以打包支付模式作為支撐。
目前,三明正持續深化改革,而這主要將體現在人事薪酬制度的調整上。記者了解到,以院長、醫生年薪制,年薪計算工分制等為基礎,現階段“年薪制”正擴大到三明市各個縣、鄉、村所有公立醫療機構和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并且調高醫院黨委書記(院長)、總會計師年薪基數。
“我們現在遇到最大的堵點,是在于我們院長的管理水平不適應總醫院的管理方式。”周顯葆告訴記者,走過“大破大立”的階段,下階段三明醫改還需不斷“打補丁”。他表示,以往院長只需要管理好院內的幾百號人,但隨著縣、鄉、村醫療機構的打通和統籌,需要管理的醫護人員總數可能在1000至2000人,所需要的責任和能力就會更大。
周顯葆說,下一步,三明一方面要針對“院長們”進行專業化、職業化培訓,包括成本管控、運營管理、財務分析、薪酬分配等,這些都有上海的專家來授課,來彌補絕大多數院長在臨床醫學上的專業技能不足。另一方面,對于各學科帶頭人的培養也將加大力度進行,三四級手術量才能提升。
而對于即將進行的三明第11次醫療服務價格調整,周顯葆也表示,接下來,2500余項內容中,將進一步降低大型設備回報率偏高的檢查項目價格,調高體現勞務技術價值的治療及手術等項目價格。
三明市將樂縣總醫院高康分院敞口村衛生所,鄒臻杰/攝
一位參與三明十年醫改的業內資深人士總結稱,三明醫改關鍵的考核指標包括:人均期望壽命,每年人均醫療總費用,每年人均財政投入金額,地區年度醫療總費用增長幅度,每年人均個人支付醫療總費,健康效益考核等。
“醫改的過程尚有一些堵點、難點,包括醫保資金在大包下產生結余后如何分配的問題(有醫院認為應以手術量為準,有醫院則認為應以收入為準),初步的統一共識是‘錢隨人走’即分配給參保者本人。”該人士說,做好了“緊密型”醫共體,并且在總包干付費下,才能最終實現醫改目標,“那就是,建立正向的健康激勵機制,發揮好醫療衛生資源最大的健康效益,為全民提供健康保障體系。”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