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9時30分成都市氣象臺繼續發布高溫橙色預警信號。5月底以來,成都氣象臺已經發布了多個橙色預警信號。
去年夏天,四川和重慶地區遭遇了歷史同期最高極端高溫、最少降雨量、最大電力負荷的“三最”疊加局面,電力系統面臨嚴峻的挑戰。今年川渝地區以及水電大省云南的情況又將如何?
預計氣溫偏高、降水偏少
(相關資料圖)
“今年汛期,四川較常年氣溫偏高、降水偏少,總體保供形勢不容樂觀。較2022年,則有所緩解,但是降水分布不均勻,區域性階段性旱澇災害明顯。”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中心科學主任申彥波預測分析認為。
6月12日,“興隆湖能源電力高峰對話——極端氣象條件下新型電力系統構建”專題論壇在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舉行,申彥波做了《汛期氣候預測及對新型電力系統的影響分析》的演講。
他預測,今年汛期,四川東部、重慶大部氣溫較常年偏高1~2攝氏度,四川全省平均氣溫較2022年同期偏低。西南地區東部及華中中部可能出現區域性氣象干旱。四川東北部降水偏少二至五成,全省平均較2022年偏多。
申彥波表示,全球變暖大背景下,氣溫偏高將成為常態,降水的時間和空間不均性會增強,極端強降水和極端干旱可能頻發。新型電力系統各關鍵環節與天氣氣候密切相關,電力領域需關注天氣變化。
從發電端來說,不管是傳統能源,還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對天氣變化都是高度敏感的。從輸電來說,電網的輸電線路等都對災害性天氣高度敏感,極端高溫和持續性高溫對于用電負荷影響是非常大的。所有的環節綜合起來,整個電力交易對天氣氣候的變化是非常值得關注的。
四川和云南水電裝機容量占全部裝機的近80%,是全國最大的兩個水電省份,其能源結構主要依賴于水力發電,因此氣溫和降水對其影響十分明顯。受降水影響,今年以來,四川和云南兩省的水力發電量已經出現大幅下降。
國家統計局數據庫顯示,今年1~4月,四川水力發電量增長6.5%,但是4月份,四川水電發電量同比下降11.9%;1~4月,云南水電發電量同比下降11.4%,3月和4月分別下降14.2%和41.9%。
華能瀾滄江水電股份公司(600025.SH)公告顯示,其一季度完成發電量156.10億千瓦時,同比減少11.44%;上網電量154.84億千瓦時,同比減少11.46%。報告稱,2023年一季度發電量減少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2022年汛期來水不足,導致2023年初水電梯級蓄能同比減少61.37億千瓦時;二是2023年一季度瀾滄江流域來水同比偏枯約1成,其中烏弄龍、小灣和糯扎渡斷面來水同比分別偏枯6.7%、12.3%和13.6%。
受水電發電量下降的影響,今年3月以來,云南在一些重點行業實施了負荷管理,其中,一些電解鋁企業收到壓減負荷的要求。
為了保證夏季水力發電,水利部門也在采取措施。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官方網站6月10日發布消息稱,當日,長江流域納入聯合調度的控制性水庫共騰出正常蓄水位以下約870億立方米庫容可調蓄洪水,較設計防洪庫容多165億立方米,總體完成年度消落任務。
該消息稱,2022年11月至2023年5月,長江流域來水持續偏枯,電站發電和中下游供水、航運需水較大,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統籌多方需求,調度長江上游控制性水庫群有序消落,累計補水約386億立方米,平均增加中下游流量約2200立方米每秒,抬高中下游水位0.5~2.5米,有效保障了流域供水、航運、生態、發電等用水安全。
消息還稱,綜合考慮主汛期旱重于澇的趨勢預測、水庫群可調蓄洪水庫容大、中下游干流及兩湖水位偏低的情況,為應對可能發生的旱情和支持電網迎峰度夏,三峽、向家壩、金沙江中游梯級等水庫適度留存了30多億立方米水量,提前做好水資源儲備。
四川省能源局副局長林挺在前述論壇上表示,四川社會經濟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能源需求特別是電力需求一直保持著剛性增長,而四川能源體系靠天吃飯的特征明顯,特殊時代能源電力供應偏緊的情況還將在一段時間內存在。
多舉措全力應對
今年5月8日,尖山-彭祖500千伏線路加裝串抗工程正式投運。該工程中的500千伏陵州串抗站是我國西部建成投運的第一座500千伏串抗站。工程建成投運后,整體提升成都地區供電能力約150萬千瓦。
為進一步提升四川電網今夏電力保供和應對極端氣候的能力,按照計劃,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將在2023年6月30日前,建成包括500千伏山彭串抗在內的34項電網工程,新建輸電線路1207公里、新增變電容量1333萬千伏安。
去年夏季以來,四川就加緊補短板,從長遠和短期采取多方面措施來補齊四川電力系統存在的短板弱項。
2022年5月,四川發布了《四川省“十四五”電力發展規劃》;同年12月,又印發了《四川省電源電網發展規劃(2022—2025年)》。相比前者,后者將2025年發電裝機規模從15200萬提高到16560萬千瓦,同時,把2025年的用電負荷預測從7100萬提高到了8900萬千瓦。
四川省新型電力系統研究院執行董事王永平在前述論壇上表示,在經歷了去年供電緊張之后,四川組織了多批次多位專家反復研究、反復修改規劃,提出了一系列能源指導意見,四川的能源規劃把四川極限供電的場景需求,以及把今后的短板,可能會帶來的問題也提出來了。
四川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在規劃出臺時介紹,總結反思去年夏季極端災害天氣暴露的問題和教訓,規劃就是聚焦一個“補”字,其中,一大特點就是突出極限思維、系統觀念、備份考慮,用盡各種資源、盡最大能力補齊電力系統短板弱項。
與四川一樣在去年遭遇高溫限電影響的重慶,今年也多方面采取措施保障夏季電力供應。由于重慶已經退出煤炭行業,能源主要依賴于外部,尤其是陜西煤炭供應,為了迎峰度夏,保障電煤供應,重慶加大了與陜西的合作。
6月7日,陜渝能源戰略合作2023年二季度聯席會議在西安舉行。會議介紹,2023年陜渝雙方共簽訂煤炭入渝合同1900萬噸,1~5月陜煤入渝累計發運892.6萬噸,完成進度計劃的113.6%,電煤兌現率103.7%,入渝總量和電煤保供雙雙超額完成。
不僅如此,重慶也加強了電力基礎設施的建設。今年5月17日,重慶電網保供重點電源項目——國能重慶電廠2號發電機組并網成功。該廠雙機滿發狀態下最大可提升重慶電網供電能力132萬千瓦,年發電量將超60億千瓦時。
在全力推進一批電力項目在迎峰度夏前盡快建成投產,應對短期面臨保供壓力的同時,這些省份也在嘗試用改革辦法建立長效機制,探索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和補償機制,以市場化的方式調節電力供需。
4月19日,四川省經信廳等4部門印發了《2023年四川省電力需求側市場化響應實施方案》。該文件進一步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通過響應補償的方式鼓勵用電側主動降低負荷并以替代強制限電,運用市場化機制充分調動需求側資源參與削峰填谷、調節電力供需。
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魯宗相在前述論壇上做了《兼顧保供/消納雙目標的新型電力系統靈活性優化技術》演講,針對極端氣象條件下新型電力系統構建,他提出了五個政策建議——
第一,電力一定要把氣象體系融入進來,建立電力氣象體系;第二,建立靈活標準體系;第三,發揮民營、國有、央企資本的作用,真正把靈活市場做起來;第四,源網協同保供;第五,負荷激勵政策要真正做起來,在政府的引導之下,全社會共同參與電力系統整個體系。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