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長安汽車董事長、黨委書記朱華榮在2023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已進入爆發增長期,中國汽車市場競爭格局也在發生著巨大變化,正在經歷一場深度的洗牌,產業格局正在重構中。
“目前的汽車行業中,整車、零部件分工處于非穩定狀態,業務的邊界也在重構中,有相互滲透的趨勢。”朱華榮表示,整零競合格局在變化。新能源方面從過去少電、缺電、貴電今年迅速轉換為產能過剩,預計到2025年中國需求的動力電池產能約1000GWH,目前行業的產能已經達到4800GWH,可能會出現嚴重的過剩。
目前,寧德時代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動力電池企業,市場份額占據半壁江山。按照規劃,寧德時代的產能在2025年將達到670GWh。比亞迪和蜂巢能源的2025年產能規劃目標也達到了600GWh,中創新航2025年的產能目標為500GWh。僅這四家動力電池企業的產能之和在2025年就超過2300GWh。
值得注意的是,鋰電產業的投資擴產潮仍在延續。高工鋰電近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一季度,動力及儲能電池開工及簽約項目達24起,規劃建設年產能超570GWh。
中國動力電池行業發展初期涌現了一大批電池企業,但在過去數年間市場已經進行過一輪調整。從擴產的企業來看,均是當前裝機量排名前十的企業,多家企業的投資規模達到了百億級。2017年前后,動力電池行業開始迎來洗牌,投資開始收縮。這是因為前期在新能源補貼的大背景下,動力電池企業不斷涌現,部分企業為了拿補貼粗制濫造,同時未在核心技術上進行突破,這造成了大量低端產品流向市場。另一方面,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增長,一些企業在低端產能上盲目擴產,最終造成債務壓身,走向破產。
而在經過一輪行業的深度洗牌后,2021年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動力電池的需求旺盛,頭部電池企業開始紛紛擴產,資本熱度再次涌向了這一領域。但高端產能不足、低端產能過剩的結構性矛盾一直存在。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副秘書長王子冬去年底公開表示,2023年中國本土市場的新能源汽車增速很可能會下降,加上動力電池企業新建產能釋放,隨之電池供應一定會過剩。
除了整零競合格局在變化外,朱華榮還認為,汽車產品結構也將發生變化,到2030年,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和燃油車的比例很可能是純電動40%、插混30%、燃油車30%,亦或“三分天下”。
朱華榮表示,汽車行業各方勢力競爭激烈,行業從原來的傳統品牌與新勢力品牌競爭,演變為傳統自主品牌、傳統合資品牌、新勢力、信息通信技術企業四方角逐。與此同時,汽車企業盈利性被進一步削弱,目前100余個新能源乘用車品牌中僅有極少數品牌盈利。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