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著音樂節“旅游”、沉浸式看戲、古裝穿越…近年來,文旅融合趨勢愈加明顯。疊加音樂、戲劇等形式,文旅消費迸發新的活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然而隨著各地文旅融合項目不斷“出圈”,如何維持熱度成為關鍵。對此,推出更具多元化的文旅產品也成為更多旅游目的地的選擇。
在業內看來,為更好滿足消費者的文旅需求,產品提供方需進一步做好內容與服務,促進文旅消費進一步增長。此外,產業化也是旅游目的地實現崛起或者趕超的關鍵所在。
音樂節扎堆開演舉辦地更加下沉
5月20日,來自北京的小田(化名)第一次來濰坊,此行她的目的是參加正在濰坊舉行的新青年音樂節。
疫情前,這樣的音樂節小田也參加過,但是疫情的到來暫時阻擋了她的腳步。
“疫情三年很多這種活動都停了,好不容易有一個非節假日,還是520、521這種日子,又趕上了音樂節,所以想過來看一看,”小田說道。
這是她今年參加的第一場音樂節。在看演出之余,她計劃在濰坊周邊轉一轉,順便去趟淄博擼串。同時,她也計劃著今年再去多一些城市,多參加幾場音樂節。
像小田這樣從全國各地專程前來濰坊參加音樂節的年輕人還有很多。主辦方統計顯示,5月20-21日舉行的為期兩天的濰坊·新青年音樂節,共吸引了超五萬名樂迷前來觀看。
(濰坊·新青年音樂節現場)
而這并不是孤例。今年以來音樂節市場持續火爆,與此同時,音樂節數量也呈現井噴式增長。僅五一假期期間,就有四十多場音樂節同時上演。音樂演出票務平臺秀動網項目總監艾晶指出,今年上半年全國大約舉辦了140多場音樂節,超過疫情前水平,并與2021年全年場次持平。
但與以往不少音樂節偏好中心城市不同,今年不少音樂節去到了更下沉的市場。例如,五一期間,簡單生活節與上海復星公益基金會聯合舉辦了“2023麗江·簡單假日生活節”,將舉辦地從傳統的上海、深圳等地轉向了云南麗江。五月底的草莓音樂節也選擇了新疆烏魯木齊作為舉辦地。
“文旅結合是挺重要的一塊,”艾晶表示,“另外,大城市它的相對來說比較飽和,反而可能到了一些二三線或者三四線城市,大家都會來看,周邊的樂迷也都會來看。”
同時,這也與各地的主動引入不無關系。2020年7月山東省印發了的《山東省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規劃(2020—2025年)》中就提出,要將音樂節作為繁榮發展夜間旅游的主打文化產品。
濰坊市濰城區文化和旅游局局長王偉利認為,音樂節本身就是一個窗口,能夠展示城市的特質,讓更多人了解到城市的特質。“讓更多人到我們這個地方來看看來玩一玩,然后就實現了一個文化和旅游的相加。”
(濰坊·新青年音樂節現場 黃晶晶拍攝)
在音樂節的助推下,音樂+文旅的消費新場景開始形成,并拉動當地餐飲、交通、住宿等消費。以濰坊為例,王偉利表示,在音樂節之前,統計顯示,當地的規模以上住宿企業基本上都達到了訂房的飽滿狀態。
“戲劇+文旅”帶動周邊文旅消費
文旅融合的媒介不止音樂節。
位于河南中牟縣的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擁有21個劇場,是中國最大的戲劇聚落群。以沉浸式戲劇為核心,景區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體驗。農業大縣中牟也因文旅意外“出圈”。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
(游客游覽只有河南·戲劇幻城)
“因為戲劇這種形式是可觸可看,可以全程進來體驗的,因此,只有河南·戲劇幻城選擇用戲劇形式來講述河南,講述黃河故事,”建業文旅工作人員畢超表示。
根據統計,2023年以來,只有河南·戲劇幻城觀眾人數不斷創歷史新高,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超過300%。其中今年五一假期期間,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接待了超過11萬人次游客,以及超過50萬人的觀劇人次。
以中原歷史文化為內核打造的戲劇幻城,通過講述關于“土地、糧食、傳承”的故事,形成了文化新IP,并進一步帶動了周邊及全省文旅消費。
“我們省外觀眾占比超40%,”畢超指出:“觀眾來到只有河南·戲劇幻城,肯定會住下來,像我們很多游客就是先去到河南省博物院,再來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或者先去了洛陽龍門石窟少林寺,然后去了清明上河園,再來到只有河南·戲劇幻城。”
隨著入境游的開放,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已經接待了首批來自港澳臺的游客,畢超表示,下一步有望進一步迎來來自東南亞、歐美的游客。
此外,在打造戲劇之余,只有河南·戲劇幻城也按照河南省非遺文化,開發了很多周邊文創產品。“比如說我們打造的布老虎盲盒,基本上每四個觀眾就會買一個走”,畢超表示,未來還將爭取跟河南更多的非遺進行聯動,進一步傳播河南文化。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文創產品)
同時,畢超認為,未來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可以打造研學旅行等更多定制化的產品,同時做更多文化疊加,吸引更多年輕觀眾參與。
花式文旅融合出圈背后熱度如何持續?
事實上,疫情以來,隨著國內游升溫,各地在文旅產品上不斷推陳出新。
洛陽、西安等地近年來推出大型沉浸式旅游。身著古裝置身現代都市有如穿越,吸引了各地消費者親臨體驗。“游客其實到目的地旅游的過程當中,它有越來越多的文化需求和文化上的獲得感。特別是年輕人越來越關心,我內心喜不喜悅?我能不能夠沉浸進去?我們能不能通過這種場景有效獲得?”中國旅游研究院總統計師馬儀亮表示。
此外,在文旅融合“出圈”背后,如何維持各地文旅消費熱度仍至關重要。“我們說旅游是這樣的,小打小鬧看新鮮,小富即安看資源,長期發展還是要看人口的,”馬儀亮表示,各地文旅想要長期發展,還是要不斷豐富產品線。如何推出更具多元化的文旅產品,吸引人們反復多次出游,才是各旅游目的地運營者和管理者的工作重點。
濰坊市濰城區文化和旅游局局長王偉利表示,除了引進音樂節,未來還將通過引進一些高質量演出劇目,包括打造屬于自己的特色劇場,讓更多的文化消費走進所有人的生活當中。
此外,各地也要持續做好文旅消費的體驗和服務。艾晶認為,各個音樂節主辦方需要在陣容上下功夫,避免同質化,同時注重樂迷在音樂節上的體驗。“比如說夏天的音樂節,是不是能夠讓大家很快能喝到水,樂迷下車到進場的距離是不是可以短一點。體驗提升了,陣容也提升了,那么自然會有樂迷來買票,”艾晶說道。
馬儀亮也強調了服務和內容的重要性。同時他認為,要重視在地化產品的新玩法,“在地化產品是吸引本地基礎客群的一種指向,這也恰恰是旅游市場的潛力所在。”馬儀亮表示。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