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末,周嘉寧在華亭路服裝市場花375元買到了一雙咖啡色的ALLSTAR高幫匡威鞋,奠定了她的“匡威熱情”。20多年過去了,她依然是一個常穿著匡威球鞋的人。
匡威現在的電商價格還在400元左右,沒漲多少,回到上世紀90年代末就是一筆“巨款”。而且當時光有錢還不行,“等待有貨,需要機緣”。在5月27日的講座“城市變革與個人史書寫”中,周嘉寧用這樣的一個例子告訴讀者,從個人生活的細節中,也能看到城市歷史變遷,“寫作者要在此處發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外貿服裝市場是時代的縮影
“我還記得第一次去華亭路市場時所感受到的沖擊。那種沖擊是綜合性的。人流和衣服的密集程度,不透氣的鐵棚,非常時髦的年輕人……”
周嘉寧的回憶很有代表性。她是80后,從小生活在市中心淮海路商圈附近的老里弄,在復旦大學讀本科和研究生,學中文專業,寫作、逛游,一邊成長一邊感受世紀之交上海急速變遷中的種種。
“高中時代,只有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的體育用品柜臺上可能買到匡威。但它的進貨來源非常不穩定,不是一類常設的貨品,跟耐克等其他所有的鞋混在一起賣,不像現在有專柜。”周嘉寧回憶說。從1984年設立,華亭路服裝市場存在了16年,位于長度僅700米的華亭路上。市場周邊的社區以老洋房、老里弄為主,北邊的長樂路、中間穿過的延慶路、南邊到頭的淮海中路,都是上海歷史文化豐富、文保建筑密集的地方。
華亭路最南端西側的肯德基永隆店,現在看起來只是一個普通的連鎖快餐店,但這里曾被稱為“唯一不變的華亭路入口”。同為80后的上海文藝青年海哥說,當年他和朋友們一起逛華亭路服裝市場,都是在肯德基門口碰頭。
托改革開放后外貿日益繁盛之福,眾多小業者在華亭路擺攤賣貨,鼎盛時期有400個帳篷攤位,還拐彎擺到了延慶路上。華亭路曾與北京秀水街、廣州高第街并稱“中國三大服裝市場”。
2000年,華亭路市場關閉,恢復行車。攤主們有一些搬到襄陽路的服飾禮品市場繼續做了幾年。2006年,襄陽路市場也被關閉,原址后來建造了環貿iapm。商戶按政府安排,分流到五處:龍華工藝禮品市場、上海科技館地鐵站廳層的亞太盛匯休閑廣場、淮海東路西藏中路佳成商廈(現為新尚數碼廣場)、七浦路市場和城隍廟福民街小商品市場。亞太盛匯后來成了在滬老外公認物美價廉的服裝市場。
華亭路在2007年被列入“64條永不拓寬的街道”名單,成為風貌保護道路。喧囂歸于塵土,商貿轉型文旅。現在走在華亭路上,幾乎看不到當年的痕跡。手拿自拍桿的網紅,從延慶路上需要排隊的買手店走過來;不斷在拍照的青年情侶說笑著,走過坐在門口吃飯的快遞小哥身旁。只有一家臨街的舊字畫店,還能跟歷史照片中的招牌對得上號。
但對很多中年上海人來說,對著一條寂靜的街道,也能聊起當年淘貨、趕時髦、聚友歡笑的事。海哥說,當年每個人都買到過一些很合意的東西,直接搭好一身衣服都沒問題,不過更值得回憶的不一定是具體的物品,而是那種特殊的氛圍。
城市書寫要跑贏資料消失的速度
電商時代與華亭路市場、襄陽路市場為代表的小商品交易時代,區別非常大。“淘貨”碰運氣買便宜東西的生活方式成了歷史,但也影響了一代人的心靈歲月。
周嘉寧回憶說:“當時城市物質的匱乏和少年時代對某種生活形態的向往,產生的余震波及我至今。”她把2006年襄陽路市場的關閉視為“外貿時代”的終結,當時她已經開始在淘寶上網購商品。淘寶是2003年10月上線的,2006年已經以80億元的成交額超過了沃爾瑪。
在中篇小說《浪的景觀》中,周嘉寧寫了當年很不容易買到一雙匡威運動鞋的過程。小說里2003年的上海,剛畢業的大專生和朋友一起,接手了位于人民廣場地下的迪美商城的一個服裝檔口。他們認識了一個華亭路服裝市場的個體戶老謝,家就在華亭路,搭了違建作為檔口和倉庫,稱“魔巖三杰”都來買過衣服。市場關閉、違建被拆之后,老謝轉戰七浦路,因貿易發了財,后來涉走私被抓,銷聲匿跡。
周嘉寧說自己第一次為寫小說做那么多的資料準備工作,在寫《浪的景觀》時,她曾試圖采訪在襄陽路服裝市場賣過衣服的人,發現這件事相當困難。已經倒閉或因市場拆遷而消失的商鋪,隨著時間的推移,業主們已在海角天涯。在浪潮當中存活下來的,很多都抓住了互聯網經濟的機遇轉型成功,有的成為知名品牌的創始人、設計師,不愿意談當年“練攤”的經歷。
即便如此,她還是找到了一些人,也包括這些市場曾經的常客。她發現,隨著網絡購物時代的到來,考驗與機遇并存,有人的店倒閉,也有人抓住機會賺得了第一桶金。一些人的話成為了小說里的文字,但對周嘉寧的寫作來說,尋訪市場和見證者有另一層意義。這個過程使周嘉寧對一代人與一個城市的關系有了更深的體會。
“現在找資料看似非常容易,數據庫、圖書館、自媒體……每個人都在社交媒體上記錄自己的日常生活。所有的瑣事似乎都能找到答案。”但是,互聯網興起之前的“比較近的過去”,卻因為信息平臺的變化和人們的忽視,而很容易被遺忘。有時候找一張20年前的圖片,都要費很大一番周折,也不見得就能檢索到滿意的結果。“身為寫作者,我能為這樣的局面做些什么?”周嘉寧這樣問自己。
收集資料的過程,讓她站在新的時間維度上,重新看待所處的城市,看它是怎么一步步走過來的。當下城市和人面對的問題最初是什么樣的形態?伴隨著城市的變化,人們的生活狀態和世界觀又是如何變化的?每個人的變化最終匯集起來的能量,如何影響和撼動城市繼續發展?
“這些命題對我來說變得非常有趣、非常重要。不能夠再等待,因為隨著等待的時間越長,過去的資料就會消失得越多。”周嘉寧說,“一個優秀的創作者應該具備的能力,是去捕捉外部世界給予自己的震動,并且用自己手上擁有的創作的武器或工具,進行不斷的練習。當這種震動發生的時候,你才有能力用最準確的方法,將最細微的震動,最誠實地保留和記錄下來。”
《浪的景觀》
周嘉寧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2年8月版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