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工業生產持續恢復,工業利潤降幅繼續收窄,工業企業效益明顯改善。
(資料圖)
國家統計局5月27日發布的工業利潤數據顯示,1~4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0328.8億元,同比下降20.6%。其中,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18.2%,降幅較3月份收窄1.0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收窄。
機構分析,目前工業利潤降幅仍較大,我國面臨內需增長緩慢和外需疲弱的“弱復蘇”階段,導致企業的產能利用率持續下滑。疊加營業成本高居不下導致的內部壓力,本輪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反彈速度大概率較為緩慢,預計工業企業利潤增速轉正需等到四季度。
多位專家表示,當前減稅降費延續性政策對企業費用的緩解作用有所顯現,但仍難以對沖規模效應不足帶來的工業企業成本上升。隨著助企紓困政策加力顯效和生產生活秩序恢復正常,企業成本壓力有望持續緩解,有利于利潤改善,穩增長政策仍需持續發力。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復蘇,工業生產企穩回升,但企業利潤降幅仍然較大。光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高瑞東表示,宏觀數據與微觀主體感受之間出現背離,其核心在于經濟復蘇的初期宏觀數據改善明顯領先于微觀經濟體感受的好轉。一般而言,市場主體的行為通常滯后于市場的變化,一方面與市場主體對市場的判斷偏謹慎有關,另一方面市場主體為適應市場變化而進行的擴產補庫并不是一蹴而就。因此,當前經濟復蘇所呈現的短期背離現象,并不干擾對經濟中長期復蘇趨勢仍然向好的判斷。
行業利潤結構分化
國家統計局工業司統計師孫曉表示,4月工業生產繼續恢復,企業營收增長加快,利潤降幅繼續收窄。4月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速加快3.1個百分點至3.7%,帶動1-4月工業企業累計營收由一季度同比下降0.5%轉為增長0.5%。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分析,對工業企業而言,當前需求修復強度大于疲弱的供給,營收累計同比轉正體現需求積極修復,工業企業或已開始逐步進入被動去庫階段。盈利增速不足壓制企業擴產積極性,結合低位徘徊的工業產能利用率、企業利潤增速以及進一步下行的工業品價格來看,工業企業在當前擴大供給的意愿較低,總體來看供給回落力度大于需求修復強度。
分行業來看,多數行業盈利改善,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23個行業利潤增速較3月份加快或降幅收窄、由降轉增,占56.1%。少數行業下拉工業利潤增速明顯,4月份受產品價格降幅較大等因素影響,化工、煤炭采選行業利潤分別下降63.1%、35.7%,合計下拉規上工業利潤增速14.3個百分點。
中國企業聯合會特約高級研究員劉興國分析,今年以來,工業經濟發展分化明顯,尤其在盈利方面更是如此。一方面,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高的裝備制造業,整體盈利隨著經濟復蘇保持快速增長,成為拉動工業經濟盈利增長的關鍵力量;另一方面,原材料領域以及前端加工領域,受去年盈利基數高、市場價格回落等因素影響,盈利同比下滑較大,嚴重拖累了工業經濟的利潤增長。
孫曉表示,裝備制造業利潤明顯恢復,4月份受新動能產業發展較好、同期基數較低等因素作用,裝備制造業利潤同比大幅增長29.8%,實現由降轉增,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增長6.4個百分點,是拉動作用最大的行業板塊。裝備制造業利潤占規上工業的比重為34.3%,較3月份提高1.5個百分點,帶動工業利潤行業結構改善。
數據顯示,裝備制造業利潤普遍回升,其中汽車行業因同期基數較低,利潤大幅增長20.4倍,增速較3月份顯著加快;電氣機械行業受光伏設備等產品帶動,利潤增長37.5%,增速加快26.2個百分點;通用設備行業受產業鏈恢復帶動,利潤增長63.7%,增速明顯加快。
招商證券研報指出,汽車制造業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增收不增利”,為了刺激國內需求,汽車行業“降價促銷”的現象明顯,降低了該行業的盈利能力。不過汽車以及汽車零配件的出口表現明顯好于其他行業,這有望成為拉動該行業利潤增速回升的主要動力。
上述研報提到,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是中游裝備制造業中利潤增速表現最好的行業,在利潤增長貢獻中,最為重要的因素是“量”的增加,這主要得益于電氣機械行業的出口增速維持較高水平。
此外,電氣水行業利潤也持續快速增長。4月份,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利潤同比增長36.5%,增速較3月份加快8.9個百分點。其中,隨著經濟運行向好,用電需求增加,電力生產持續加快,帶動電力行業利潤增長45.3%;燃氣生產和供應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利潤分別增長7.3%、17.4%。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龐溟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現階段上游行業利潤增速持續回落主要仍受大宗商品價格下行拖累,上游價格傳導帶來的PPI降幅加上去庫存壓力也給中游原材料行業的利潤率帶來壓力,中游裝備制造業和下游行業價格彈性相對更小,其利潤增速反彈的形態與節奏則更多受需求端表現帶來的銷售量的影響。
分企業類型來看,外資企業利潤由降轉增,私營企業利潤降幅明顯收窄。4月份,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受汽車等行業帶動,利潤同比增長16.3%,由3月份的下降轉為正增長,增速連續兩個月回升。私營企業利潤降幅較3月份收窄7.3個百分點。
龐溟表示,綜合考慮目前我國內需的緩慢修復態勢和外需面臨的諸多不確定性,社會有效需求的“弱復蘇”正讓企業的產能利用率持續承壓,疊加營業成本的剛性,對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反彈的速度和節奏應抱有更大耐心,累計同比增速可能要到四季度才能轉正,其最重要的推動因素還是經濟運行持續好轉、內生動力持續增強、社會預期持續改善。
穩增長政策持續發力
工業企業效益延續恢復態勢,但國際環境嚴峻復雜,需求不足制約明顯,工業企業盈利持續恢復面臨較多困難。孫曉表示,下階段,要著力恢復和擴大需求,進一步提高產銷銜接水平,持續提振經營主體信心,把發揮政策效力和激發經營主體活力結合起來,推動工業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劉興國建議,提振工業經濟整體盈利水平,需要從多方面協同發力。一是推動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結構調整,加快發展壯大高附加值高增加值率的現代先進產業,實現產業結構高級化。二是推動工業產業技術進步,加大產業技改力度,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全面提高產業盈利水平。三是提升工業企業價值創造能力,包括技術進步推出新產品、加強成本管理、抓好品牌建設等。
穩增長政策仍需持續加力。李超分析,在貨幣政策方面,預計三季度可能降準,四季度可能降息緩解企業成本。在財政政策方面,將采取一系列措施幫助企業降低經營負擔、改善企業盈利質量,對經濟恢復較慢的薄弱領域和產業發展壓力較大的產業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對部分財政收支壓力較大區域加大轉移支付支持力度,適時對部分企業和區域采取緩稅措施。
國家稅務總局2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4月,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4689億元。其中,兩批延續優化創新的稅費優惠政策3083億元,其他政策如增值稅留抵退稅等1606億元,有力減輕了經營主體負擔。
分經濟類型看,包括民營企業和個體經營戶在內的民營經濟納稅人繳費人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超過3393億元,占比超七成,受益最大。在民營經濟各行業中,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占比最多,累計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1629億元,占比48%。在民營經濟各類主體中,小微企業優惠力度最大,累計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1958億元,占比57.7%。
稅務總局收入規劃核算司司長榮海樓表示,下一步,稅務部門確保各項稅費優惠政策不折不扣、高質高效落實到位,為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做出積極貢獻。
中小企業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創新創業的重要力量。針對中小企業創新難、轉型難問題,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會同相關部門啟動科技成果賦智中小企業專項行動和質量標準品牌賦值中小企業專項行動。
工信部副部長徐曉蘭表示,這次啟動的兩個專項行動,以及前期已經開展的數字化賦能中小企業這“三賦”專項行動,是助力提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組合拳”,是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日前表示,恢復和擴大需求是當前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關鍵所在,也是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的重點發力方向。下一步,將把發揮政策效力和激發經營主體活力結合起來,推動工業經濟逐步向好。綜合施策釋放消費潛力,打造高質量消費供給體系。在穩定和擴大制造業投資方面持續發力,統籌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等,繼續加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投放力度,擴大工業和技術改造投資,推動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