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和團隊的一起獲得上海18年來首個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后,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趙東元又獲2022年度上海科技功臣獎。
5月26舉行的2022年度上海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趙東元被授予科技功臣。
圖片來源:上海發布
(資料圖)
“人們提到愛因斯坦想到相對論,提到法拉第就想到了電磁效應,所以若只在3秒內就能讓人想起他的重要科學貢獻,就是一個知名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趙東元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說道。
對已從事化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幾十年的趙東元來說,“造孔之人”是他給自己的標簽,也希望別人在提起他的時候能想起“介孔材料合成”這個稍微值得一提的東西,“提到一個科學家不應該首先想到是發表了哪些文章”。
2021年公布的國家科學技術獎,趙東元院士和他的學生李偉教授等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創制和應用》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也是18年來上海再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該項目原創性提出了有機-有機自組裝思想,創制了有序功能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揭示了介孔獨特的物質輸運和界面反應規律。
這個獲得了多個國內外大獎的“介孔材料”項目究竟有何意義?
趙東元對第一財經介紹,化學是離工業最近的一門基礎學科,很多研究成果都能實現轉化。他們團隊的研究,相當于拿個鑿子,在看不到的微觀世界里造孔,這個起初有些異想天開的設想如今也廣泛作用于經濟生活。“科學,尤其是基礎研究,往往都是看似無用的 ‘異想天開’。我們在世界上首創了這樣的材料,燒成了碳做成了碳材料,打開了有機-有機自組裝的大門。”
具體來看,介孔材料是一種多孔材料,孔徑在2-50納米。而功能化介孔材料,是將介孔材料改性而使其具有不同的功能。介孔材料是20世紀發展起來的嶄新的材料體系,具有規則排列、大小可調的孔道結構及高的比表面積和大的吸附容量,在大分子催化、吸附與分離、納米組裝及生物化學等眾多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復旦大學供圖
不過,在2001年左右,整個介孔材料都局限于無機材料。做了這么多無機介孔材料的趙東元,開始思考能不能創造一種有機的高分子材料,又軟又輕又好用,還能在國民經濟中創造出非常高的價值?于是便建科研團隊開始“造孔”,2005年,在團隊的努力下,趙東元在《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文章,在有機-無機自組裝的基礎上首次提出有機-有機自組裝的新思想,并將實驗方法公之于眾。至今已經吸引60多個多家和地區的1500余家科研機構跟蹤研究,利用相似的方法研究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等,發表論文4萬多篇。
截至目前,趙東元團隊一共創造出19種以FDU(復旦大學)命名的新型介孔材料,這些新型介孔材料已經進行了千噸級生產,在加氫裂化、蛋白質分離、固定化酶和生物玻璃補骨材料等應用方面,為國內外研究單位提供實驗試劑。
經過不斷壓縮成本,團隊將科研成果投入到工業化生產,開展大規模制備。例如,將介孔材料作為催化劑使用,提高重油轉化效率,全國推廣后每年可為中石化增產約150萬噸的高質量油品;將介孔碳和介孔高分子噸級生產,運用于超級電容器,在北京奧運會的LED路燈和上海世博會的電動汽車上都得到了示范性應用。此外,還在生物檢測、環境處理、電子材料等方面應用。
而在民用方面,趙東元團隊也有了新的設想:將來是否可能應用到衣物上,比如用納米孔制作衣服,既輕薄,保暖性又強。目前他們就正在做一種利用介孔高分子材料做成的液體。他對記者表示,團隊目前正在做碳硅復合材料鋰電池的負極材料,“科學家怎么樣能夠把成果轉化,這個是很重要的”。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