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要做一個關于縣醫院的系列調研,在《變量6》里會出現縣醫院的故事。
(資料圖片)
為什么我要去看縣醫院呢?有一點個人的原因。我爸爸是學醫的,當年從北京醫學院畢業后,被分配到了陜西柞水的山溝溝里,很多年后才回到家鄉,在縣人民醫院上班。我的童年就是在小縣城度過的,在縣醫院留下了很多兒時記憶。現在我還能記起來消毒藥水的味道,拍X光吃鋇餐,做完手術吃黃桃罐頭。
更重要的原因是,我想了解一下怎么解決看病難的問題。過去都說中國人最發愁的是“上學難、看病難”。以我的觀察,“上學難”可能很快就不是個事了,生育率斷崖式下降,以后哪有那么多學生。但看病難更難解決。隨著人口預期壽命提高,醫療技術進步,過去不能治、治不好的病,現在都能治好,那對醫療的需求不是就越來越多了,醫院的壓力是不是就更大了?
所以,當我聽到一位縣醫院的大夫說,他不覺得現在還有看病難的問題,我很吃驚。
中國的醫療體系很獨特,醫療資源向大城市集中,分配極不均勻。患者都想去掛三甲醫院的專家號,不僅大病去三甲醫院,頭疼腦熱的小病也要去三甲醫院,大城市的大醫院人滿為患,還催生了一批倒騰專家號的“黃牛黨”,小城市的小醫院則門可羅雀。
這也帶來了看病貴的問題。一方面,同一個病在小縣城里看是一個價格,在省會城市、一線城市看又是另一個價格,收費標準不一樣;另一方面,病人從小縣城去大城市,交通費用、生活成本、住宿費用都會大幅度上漲,費錢費時費人,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所以,破解看病難問題,關鍵是要發展基層醫療體系,爭取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
基層醫療體系又包括縣城醫院、鄉鎮醫院和村醫。很多村莊人口流失,村醫沒啥事干,有的村醫只是個兼職。鄉鎮醫院有編制,有補貼,不用擔心生計,但壞處是容易導致躺平、混日子。
縣一級的醫院就不一樣。一般一個縣城至少有三家縣醫院:一家縣人民醫院、一家縣中醫院、一家縣婦幼保健院。其中縣人民醫院一般是綜合性醫院,實力最強,是區域內提供大病、重病醫療服務的主要機構。縣里的醫院既要承擔提供醫療衛生公共服務的任務,又要賺錢養活自己,還要籌集更多的資金求發展,這就逼出了很多民間創新。
疫情三年,中國醫療系統經受了巨大的挑戰,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不過,縣級醫院卻在過去三年有了很大的成長。
日前國家衛健委公布了2021~2022年縣醫院醫療能力評估情況,參加評選的2116家縣醫院,在醫療服務能力基本標準(相當于二級醫院)上達到“優秀”的比例,從2020年的37.67%增長到2022的44.85%,推薦標準(相當于三級醫院)合格率從36%增長到46%。設備方面的增長更為顯著,縣醫院萬元以上設備總值平均約15182萬元,較2020年度增長23.34%。
出現這樣的增長,很大程度是政策發力。比如,去年部分設備更新改造貸款階段性財政貼息政策,對很多縣級醫院的設備采購帶來了幫助。2021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了《“千縣工程”縣醫院綜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下稱《工作方案》),到2025年,縣醫院還會有一輪顯著的能力提升。
政策有了,但能不能接得住,得看自己有沒有本事。
不是所有的縣級醫院都干得不錯。想辦好一家縣醫院,會遇到各種挑戰。
第一是沒錢。地方政府,尤其是經濟落后地區,可拿不出那么多錢支持縣醫院,想要爭取省里或是國家的資金支持,得趕上相應的政策紅利,要看縣醫院的院長能不能吃透政策精神,有沒有足夠高的站位。
第二是沒人。縣里生活條件安逸,壓力不大,但想要引進醫生這樣的專業技術人才,就很難了。我在調研時發現了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趨勢,真的有一些醫生愿意從比較大的城市去小縣城,他們的水平其實挺不錯的,但問題來了,本地病人還是不信任他們,碰上腫瘤這樣的大病、慢病,還是想去大城市。
變化也在一點點出現。很多縣醫院都在因地制宜,探索出路。有的婦幼保健院開起了孕產瑜伽、運動課、手工課,一些縣中醫院把康復科做了起來,這些都是大醫院不愿意做、不能做的事情,但又切實地滿足了病人的剛需。貴州偏遠地區有一家中醫院,結合當地特色,把“苗藥”發展起來,增加了收入。
慢慢地,本地病人對縣級醫院有了信心。比如心血管疾病,把病人從死神手中搶救過來是爭分奪秒的事情,如果非要把病人運到大城市,可能就耽誤時機了。縣級醫院的醫療設備比原來更好了,互聯網技術能幫助本地醫生和大城市大醫院的專家會診,病人留在縣醫院,就能得到相當好的治療。我調研時還發現,縣級醫院也有了不錯的ICU,甚至連高端的ECMO都有。有了ICU的支持,縣級醫院的大夫們也敢做難度更高的手術了。
跟我說現在沒有看病難問題的那位醫生,就在一家縣醫院的ICU里工作。我問他,醫患關系怎么樣?他說,比以前好多了。我問,如果病人沒錢,能不能看病?他說,醫院都是要先收治,再算費用的。
一位醫療咨詢機構的朋友說,她見過一些地方的案例,一些外出務工人員出現一些不是很緊急的傷病后,在當地醫院簡單處理后,會給自己所在縣的120打電話,讓救護車跑一千多公里把病人接回縣里看。
這聽起來很不劃算,但算上治療費用、康復成本、便利度等,接回去反而比在一線城市治療更實惠。
這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趨勢,而這個小趨勢會影響到中國醫療衛生體系的大方向。縣醫院是國家醫療體系的中堅力量,占到全國醫院總量的接近一半,床位占比也超過一半。如果能把病人留在縣醫院,不僅能解決有些地方醫保外流的問題,還能夠切實提升地方居民的就醫體驗——家里有好的縣醫院,簡直是福氣。
我之所以去縣醫院調查,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能把縣醫院當成一個窗口,看到更寬廣的風景。這是一個“貼地前行”的醫療系統,能反映出中國醫療系統甚至社會的很多變化和特征。比如,河北的縣醫院發展比較好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河北是大平原,交通便利,縣醫院服務的人口規模更大。再比如,縣財政和縣醫院發展也有著緊密的關系,甚至縣醫院院長是否出身醫療系統,也會對縣醫院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這是我縣級醫院調研的第一篇,隨后我將陸續從一線發回報道。
(作者系系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熵一資本首席經濟學家)
第一財經獲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首席經濟學家論壇”。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