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糧食價格走勢,我們也沒搞清楚,怎么就一下子跌這么多。”王漢是安徽省一家農業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盡管通過土地流轉和“大托管”模式規模化種糧的時間已經超過10年,但也忍不住吐槽了開年以來一路下行的糧食價格。尤其是小麥,年初每斤1.6元,經過多輪俯沖,已跌至目前的1.3元左右,跌幅接近20%。
對于麥價的大幅下挫,王漢認為“好壞參半”——固然種糧收益有所下降,但也會給土地流轉市場降降溫,“我們這里的地租,最高已超過1000元一畝。在當前的小麥行情下,就有風險了。”
目前,小麥正漸次收割。黃淮海和華北主產麥區將于5月下旬、6月上旬開始大面積收割。包括王漢在內的農戶,對新麥低開已有心理預期。
(資料圖)
“去年麥價高企,達到每斤1.5元,這是不正常的價格,主要跟國際局勢緊張有關。今年的麥價將回歸理性,前期預計每斤1.25元左右;如果品質好的話,后期每斤1.3元就到頂了。”他說。
從急跌到短暫的連漲,隨后再連續下行,開年至今的小麥價格走勢,廣東華南糧食交易中心糧食經濟研究員鄭文慧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背后是“市場悲觀預期導致的持糧需求消退”。
風格多變的小麥價格走勢
今年初,小麥價格每斤超過1.6元。隨后一路下行,尤其是3月的時候急速下跌。3月底,也是糧食貿易商最為恐慌的時候。4月初,麥價止跌,開啟探底回升的走勢。然而,經過短暫的“跳漲”后,麥價又開始連續下行,跌至如今的1.3元左右。
鄭文慧稱,麥價短暫回升前后的下跌邏輯不一樣。3月之前的下跌是“囤積需求”的過度釋放,4月中旬之后的下跌是貿易商、加工企業等各主體持糧需求消退,正在不斷去庫存,回歸常態。
在糧食流通環節,既有真正用于生產的“產業需求”,又有反映市場預期和各種心理的“囤積需求”。2022年,小麥領域盡管“產業需求”收縮,但“囤糧需求”旺盛,從而導致麥價全年狂飆。
于是,在全年漲價的整體氛圍影響下,糧食貿易商、加工企業都加大了收購力度,收購量多于往年。
然而,今年以來,影響去年麥價大幅上漲的因素悉數消退。尤其是2月份以來,麥價連續陰跌,這既是對供需格局偏寬松的真實供需形勢的反映,也是對去年過熱行情的調整。
“由于看不到后市的明顯利好,以及即使有反彈預期也不太可能回升至去年的水平。與其寄望于麥價小幅反彈亦無法覆蓋繼續持糧所需的成本,倒不如及時止損。因此,貿易商拋售糧食的積極性高漲。”鄭文慧稱。
歷經3月底的“超跌”,4月初麥價迎來反彈。中華糧網易達研究院副院長張智先對第一財經記者解釋稱,短時間內出現這么大的跌幅,可以說是歷史罕見,除了供求因素這個基本面外,情續化拋售是最主要原因。“市場一旦穩住,恐慌因素退潮,將回歸基本面主導的局面。”他說。
這一波持續至4月中旬的“跳漲”,大多企業的普麥收購價進入每斤1.45-1.50元區間,個別企業的收購價開始逐漸逼近每斤1.50元。糧食市場將之視為“心理線”。鄭文慧稱,3月份跌到1.5元左右,僵持了一段時間,然后才開始加速下跌。
張智先稱,1.50元以下,特別是1.45元以下,基本上是無量下跌,有價無市特征明顯。因而一旦反彈,該區間壓力較輕,在企業補庫需求的推動下,小麥價格出現快速上漲的態勢。此外,前期的崩盤式下跌降低了囤糧主體的心理預期,1.50元左右的價位,市場出現松動的可能性較大,供應壓力也逐漸加大。當然,隨著價格的反彈,在輪換任務壓力之下,當時各級儲備小麥已經明顯加大了輪出數量,呈現較為迫切的輪出行為,對市場心理也形成了一定影響,從而導致后期波動在所難免。
4月下旬至今的麥價下跌,與市場形成了較為一致的看跌預期有關。
鄭文慧稱,目前各市場主體都在去庫存,糧食貿易商能拋就拋,用糧企業隨采隨用,這對供給產生較大沖擊,價格加速下移。
根據近期在加工企業的調研,鄭文慧提到,今年以來,企業庫存正在降低。新冠疫情期間,由于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企業最高會準備3個月的庫存。如今,又恢復至1個月左右的常態。“這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回歸。”
從居民消費角度來看,口糧的囤糧需求基本消失,而口糧的消費需求從長期來看也呈現下降趨勢。
鄭文慧稱,總的來說,總供給、總需求都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持糧需求在新冠疫情期間膨脹,從而拉動了總需求,形成一致的價格上漲預期,現在這部分持糧需求銳減,導致糧價繼續下探。
市場對新麥低開有心理預期
6月1日前后,王漢就要開始收獲新一季的小麥了,并面臨麥價、產量雙下行的局面。
與去年一斤1.5元的單價相比,今年只有1.3元左右。與去年畝產1200斤這一難得一見的高產相比,今年預計會超過1000斤,至于能否達到去年的水平,王漢心里也沒有底。
“今年的單價,是正常價格;今年的畝產,也屬于正常年景。盡管這兩個指標都無法與去年相提并論,但也要理性接受。”他說。
值得關注的是,在王漢看來,麥價的下跌,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根據多年種糧食的經驗來看,每畝900元的地租是合作社流轉土地的盈虧臨界點。我們合作社的平均地租是每畝850元。而這些年土地流轉市場過熱,吸引資本下鄉,地租最高已經超過每畝1000元。如今麥價、單產雙下行,若地租過高的話,可能就面臨風險,從而讓市場真正冷卻下來。”
當前,麥價正處于新陳麥購銷交接前的關鍵時期。業內普遍認為,目前小麥市場價格低位徘徊,甚至具備繼續下跌的潛力。
糧食貿易行業人士李大壯(化名)稱,在新麥上市前,實力較大的生產商和貿易商,謹小慎微地小批量參加三級儲備輪換拍賣,有的直接毀約后再拍低價的,有的打長線的貿易商干脆抱著“燙手的山芋”不出庫,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成本加費用已經高達每斤1.65元以上;隨著各級政策性輪換小麥銷售期限拉長,加工企業降低庫存量,面粉需求量下降,飼料廠采購不積極,多方面因素支撐短期陳麥價格或繼續下沉。
與此同時,玉米行情在徘徊,替代效應不夠明朗。今年以來,玉米市場需求疲軟,小麥價格已經低于玉米平均價,山東飼用企業開始收購小麥,小麥替代玉米預計2023/2024年度達到3500萬噸以上。
李大壯認為,今年新麥上市期間遇到麥價持續下滑,與去年麥價大幅上漲的背景明顯不同,采購主體購銷心態已發生質的變化。經過大幅振蕩,多元采購主體購銷思維會更加謹慎、理性,“走一步看一步”或將成為多數主體的選擇。
鄭文慧也提到,盡管看好未來第三季度的糧價,但貿易商在操作策略上,仍然是繼續拋售,或者說謹慎采購。
這在于,雖然貿易商預期未來糧價會有回升趨勢,但還沒看到明確的回升節點,今年以來的大跌已經造成較大虧損,沒有太多底氣再承受如今積極進場采購,或又來一波下跌行情的后果。從行為上看,仍是非常謹慎。只有跌到市場發現流通糧源的確不多,高位入手的糧源也都賣完,而價格也確實到底了,才會進場采購,重建新的均衡。
從整體來看,盡管新季小麥收購市場形勢復雜,但看跌預期強烈。
李大壯稱,預計會出現“有錢、有庫、有糧源,內行、外行、不入貿易行”局面。來自社會的游資,預計今年也不會憑借大量資金優勢介入新麥收購市場。面粉加工企業普遍持有“看跌”心理。飼料企業或成為新季小麥收購的重要力量。當前玉米市場價格比小麥看強,對小麥市場價格也將提供短期、中期支撐。
他提到,隨著新麥陸續收獲,預計市場購銷形勢復雜,區域價差、時間價差較常年有所減少。考慮到國家小麥庫存充實、儲備充足、供應充裕,對口糧的保供穩市的調控更加靈活、更加精準,新麥上市后或將呈現低開平走,也不難見到局部因儲備輪入搶購之風,導致某個地區價格上升,優質小麥與普通小麥的價差拉小。預計隨著玉米8月下旬價格上行,與小麥價格拉開,麥價后期會穩中上漲,大幅漲跌的整體行情不會出現。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