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北方小麥灌漿期,麥田卻有了“白穗”,個別麥田情況嚴重。盡管造成“白穗”的病害,在全世界都有發生,而且國內“白穗”也每年都有,但在今年不利的天氣因素影響下,還是重于往年。
今年3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2023年“蟲口奪糧”保豐收行動方案》(下稱《方案》)指出,預計2023年糧食作物病蟲害呈重發態勢,要堅決遏制暴發危害趨勢,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損失,實現“蟲口奪糧”保豐收。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王志敏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小麥“白穗”的主要原因,一是由穗部病害引起,如赤霉病;二是由根莖部病害引起,從近年情況看,莖基腐病的影響越來越大。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對于小麥“白穗”,有言論認為與秸稈禁焚有關,應該采取小麥青貯、焚燒秸稈的措施予以應對。對此,王志敏認為,不規范的秸稈還田固然會使病菌在土壤富集,有利于病害的發生,但病害的發生、惡化與多種因素有關,比如小麥品種、天氣條件、水肥管理、栽培方式等,不能一有病害就歸咎于秸稈還田。
小麥“白穗”的原因
當前的灌漿期,既是小麥高產的關鍵時期,也是小麥病蟲害的高發期。近期,網絡上出現關于小麥“白穗”的短視頻。視頻畫面顯示,有麥田出現不同程度的“白穗”。
其實,小麥“白穗”,是穗部、根莖部遭受病害的表象。其在灌漿期,癥狀突出。在輕發地塊,個別麥穗全白或少量變白。在中度發生地塊,麥穗呈點狀或叢狀,或者成片變白。
小麥“白穗”一旦出現,就會影響小麥穗部的光合作用和營養吸收,無法積累干物質,從而使產量大減。而且籽粒所包含的蛋白質含量也會降低,影響小麥的口感和食用價值。這意味著,小麥產量和品質大受影響。
小麥“白穗”,只能靠預防才能控制其發展。若出現“白穗”就顯示危害已經發生,基本無法補救,這引發了行業內外的關注。
王志敏稱,小麥“白穗”每年都會發生,只是不同年份、不同田塊的發生程度不同而已。如果零星出現“白穗”,對產量影響很小。
當然,這與病害情況有關。如果病害防控做得好的話,那么“白穗”發病率就會降低,或幾乎不發生。比如,2022年,赤霉病、莖基腐病等暴發程度就均較輕。2023年,北方麥田的莖基腐病可能表現重一點,個別麥田嚴重,這可能受冬春干旱影響。此外,北方麥田現已出現赤霉病的病穗,這與抽穗開花期下雨有關。
前述《方案》指出,預計小麥“三病一蟲”發生面積4.7億畝次。
具體來說,赤霉病在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南部麥區呈大流行態勢,條銹病在湖北大部、河南南部和甘肅南部偏重流行,紋枯病在江淮、黃淮麥區偏重發生,蚜蟲在河南、山東、河北、山西等黃淮海麥區偏重至大發生。
業內人士指出,在部分地區、部分農田,確實出現小麥“白穗”情況。之所以今年情況較重,主要與多地不利天氣有關。比如,3月,小麥正值返青期,黃淮海多個小麥種植區的降雨天氣較多;4月上中旬,多地迎來斷崖式降溫和降雨;5月上旬,多地又迎來強降雨。這些天氣容易導致田間病害的發生和傳播。若田間高溫高濕,又會加重危害。
王志敏提到,小麥灌漿期,如果根莖部暴發病害,導致水肥不能向上運輸,整株小麥生長受阻,從而引起穗部發白,形成“白穗”。
根據地方調研情況,他表示,目前來看,“白穗”尚未完全表現出來,需再過幾天才能了解實際發生情況。但總體預測,今年與常年一樣,不會對產量造成很大影響。
由于“白穗”的發生是由病害造成,那么,在生產上應做好病害的針對性防治。王志敏稱,特別是莖基腐病和赤霉病,主要靠防控,要在病菌侵染前打藥預防。同時,在播種前,要做好種子處理。
從全球來看,“白穗”也并非我國獨有。由于造成“白穗”的病害在全世界都有發生,農民也都是通過選育抗病品種、做好種子處理,以及采用合理的農業管理措施和化學方法進行預防和治理。
客觀看待小麥青貯與秸稈焚燒
針對小麥“白穗”,有言論稱,這與秸稈還田有關。今后的應對措施,一是小麥青貯,二是焚燒秸稈。
王志敏表示,個人網絡言論缺乏常識或不負責任。小麥青貯不是應對“白穗”的措施,而且小麥作為主要的口糧作物,更不能提倡青貯。
值得關注的是,去年5月前后,部分地區出現“小麥青貯”,以及今年2月中下旬,部分地區出現小麥枯黃死苗的情況,均引發了輿論的發酵,并將小麥青貯、焚燒秸稈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值得注意的是,小麥青貯屬于正常情況,只不過市場需求量有限。不過,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也首次提出,嚴防“割青毀糧”。同時,也提出大力發展青貯飼料,加快推進秸稈養畜。
既然“嚴防”,為何又要“大力發展”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邢成舉解釋稱,“嚴防”的是破壞糧食安全的違法、違規行為,比如毀麥開工。對于真正用于畜牧業發展的青貯飼料,自然要大力支持。不過,在基本農田上,不允許種植青貯飼料。同時,也要避免那些不種糧食而領取相關種糧綜合補貼的違規行為。
九三學社湖北省委經濟專委會副主任、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何可認為,青貯飼料屬于飼料糧,飼料糧安全是當前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大力發展青貯飼料,并不是鼓勵“割青毀糧”,而是以大食物觀為指導,根據各地資源稟賦,宜糧則糧、宜牧則牧,最終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
關于秸稈還田,業內人士指出,秸稈還田本身沒問題。如果秸稈還田不科學、秸稈處理不徹底的話,將不利于農業生產,帶來農作物枯黃、死苗,以及病蟲害。王志敏稱,防治小麥“白穗”等病害,要靠綜合性的農業管理和化學防治。秸稈是生物資源,應深翻還田培肥土壤或收集利用,秸稈焚燒不是防治病害的主要措施。
王漢(化名)是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的種糧大戶,是一位種小麥、玉米的“老把式”。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秸稈還田是一個基礎問題,連年的秸稈還田,如果還田方法不當,不能及時腐化,可能會出現多種問題。
比如,如果秸稈還田量過大或者不均勻,不但影響秸稈的分解速度,還會導致農作物秧苗出現根系懸空的“吊根”現象,從而吸收水分和營養艱難,容易出現枯黃、死苗現象。
與此同時,如果秸稈上生存大量蟲卵,秸稈還田后,蟲卵留在土壤空隙或秸稈根部,蟲卵越冬至來年會造成蟲害,從而增加農藥使用量。
2022年9月,農業農村部發布《2022年秋收農作物秸稈科學還田指導意見》。以黃淮海地區為例,還田時病蟲害較嚴重的地塊,秸稈須收集離田并無害化處置。此外,玉米秸稈還田分為旋耕還田、深翻還田、深旋還田三種。
王漢說,之前都是焚燒秸稈,然而秸稈還田持續多年后,由于在地里常年積累,量已經很大,不能及時腐爛,如果再不旋耕、深翻土地的話,就會造成麥苗枯黃、死苗的情況。
從農作物病蟲害防控角度,秸稈還田給農業豐收所帶來的巨大壓力,也引起地方政府的關注。今年2月20日,湖南省長沙市委、市政府正式印發“2023年長沙市委一號文件”。該文件提出“開展秸稈有序焚燒研究。”
鑒于秸稈還田會帶來兩大問題:秸稈禁燒行動,導致鉆心蟲越冬基數越來越大;秸稈粉碎后,其中攜帶的病菌、害蟲蟲卵并沒有被消滅,反而進入土壤,從而能夠順利越冬,危害來年作物;以及農作物秸稈焚燒會帶來一系列益處,如減少農作物病蟲草害、起到一定降鎘效果、可有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等,長沙市人大代表肖定建議,應重新認識、客觀看待農作物秸稈焚燒、禁燒與綜合利用工作。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