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應近期出現的“二陽”現象。他表示:“這次波幅更低、癥狀更輕,尤其是已經感染過的人群,病程更短。”
他還表示,未來對于新冠的處置方式,將會越來越接近于流感的處置方式。
(資料圖片)
“二陽”病程較“首陽”更短
從最近各地醫院發熱門診的情況來看,盡管新冠陽性病例增多,但專家普遍反映,病例的年齡更加年輕,癥狀也更輕。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李侗曾表示,從近兩周新冠患者的比例來看,大部分患者都是“首陽”,“二陽”占比約為一成多一點。“首陽”患者大多為老年人,“二陽”患者大多是20歲至50歲之間的中青年人,這可能與他們社會活動較頻繁有關。
深圳衛健委5月19日也發布消息稱,通過對今年5月以來報告的新冠病毒感染個案分析,主要以輕型為主,占比98%,未見重型與危重型。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近兩周就診的新冠患者中,陽性患者有60%是首次感染,40%為二次感染。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盧洪洲表示,來院就診的新冠陽性患者大多出現發熱、咽痛及呼吸道癥狀。其中“二陽”患者癥狀較輕,主要表現為輕微咽痛、低熱,呼吸道癥狀較輕,病程較“首陽”更短。
第一財經記者也了解到,身邊“二陽”病例一般3-5天癥狀即消失。
盡管如此,專家還是強調,感染后服用新冠抗病毒治療藥物對于防止重癥以及“長新冠”的發生尤其重要。
“一旦感染后,抗病毒治療藥物顯得尤其重要,要阻止病毒有機會在體內復制,以避免對人體造成損傷,避免患者發展為重癥,同時避免’長新冠’的發生。”盧洪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已組織相關人員,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制定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療方案(試行第十版)》為基準,參考藥品說明書及相關文獻,結合新冠救治的臨床經驗,編寫了一份《基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抗病毒用藥建議》。
根據該建議,對于經核酸或抗原檢測已明確為新冠病毒感染并符合相關條件的患者,建議及早用藥??筛鶕幬锟杉靶赃x用奈瑪特韋片/利托那韋片、莫諾拉韋膠囊、阿茲夫定片、先諾特韋片/利托那韋片、VV116片其中的一種。
盧洪洲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深圳的醫療資源以及藥物儲備充分,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的新冠藥全面開放,門急診均可以配到。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會建議老年人符合條件的都用上新冠抗病毒藥,即便是過了用藥的窗口期(一般來說是感染后5天內),但如果癥狀持續且仍然是陽性,那么也還是建議服用抗病毒藥。”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表示,脆弱人群如65歲以上尤其是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高血壓、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肝腎疾病、糖尿病等基礎病患者,或者患有血液病、淋巴瘤等疾病的人群,容易二次感染,感染后容易重癥化。
“這類人群一旦出現發熱,尤其是家庭成員或周邊人群已經明確新冠感染,要及時做核酸或抗原檢測,早發現、早治療,盡早使用抗病毒藥物。”胡必杰說道。
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患者目前可以在中山醫院的發熱門診配到新冠抗病毒藥物,建議脆弱人群和肺炎患者使用新冠抗病毒藥;而對于非高危的普通感染人群來說,也可以使用感冒藥這類對癥用藥。
人群免疫更多樣化 大規模疫情暴發可能性小
目前各方也高度關注由XBB主導的這輪新冠疫情下一階段的走勢如何,以及是否會進化出新的變異株?
重慶醫科大學黃愛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要預測下一階段新冠疫情的發展,首先要了解影響疫情發展的關鍵因素,這些因素包括:兼具逃避免疫和傳播適應性的突變病毒流行,有足夠多的可被感染的人群,感染后排毒達到一定的載量。
他表示,現有研究發現,通過疫苗接種以及感染新冠奧密克戎病毒,主要產生針對保守抗原表位的記憶性B細胞,產生的針對奧密克戎的特異性記憶B細胞較少。
“這說明借助免疫印跡效應,大部分的抗體反應都集中到保守的表位,對突變株特異性中和表位的抗體反應多樣性下降,這部分解釋了為何會發生二次感染的原因。”黃愛龍說道。
他還稱,當前流行的突變株XBB.1.9.1可能對奧密克戎感染康復者的體液免疫逃逸程度,與奧密克戎對新冠原始毒株感染后康復者的體液免疫逃逸程度類似。
已有研究表明,既往感染后,對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的保護率隨時間推移下降,1個月后保護率下降至80%左右,10個月后降至40%左右。
“基于這些現有認知可以推測,一年內很可能會發生新一輪的新冠突變株流行。”黃愛龍表示,“但由于不同人群免疫背景的差別,疊加感染時間差別,導致人群免疫背景與免疫狀態更加多樣化,因此易感人群被分割得更加碎片化,病毒將不再暴發式流行,更趨于流感化。”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