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期CPI和PPI持續走低,引發市場上對“通縮”的關注和討論較多。
5月17日,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在例行發布會上表示,近期國內物價漲幅有所回落,主要是輸入性、周期性、季節性等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特別是受去年同期高基數影響,部分商品價格同比回落較多,從數據上拉低了國內物價指數。這種運行態勢是階段性的、是暫時性的。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CPI同比僅上漲0.1%,漲幅比上月回落0.6個百分點,創下2021年3月以來新低。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漲0.7%。從31省份公布的各地數據來看,遼寧、安徽、河南、貴州、山西、吉林、上海7省市4月份CPI已進入負值區間。
孟瑋表示,從物價本身看,部分商品價格去年同期基數較高、今年回落較多,加之有的行業降價促銷,客觀上影響了物價漲幅。4月份,鮮菜、汽柴油、燃油小汽車三項產品價格下降合計影響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下降約0.9個百分點,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銅鋁、煤炭等行業價格回落合計影響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下降約2.9個百分點,是拉低物價指數的主要因素。
4月11日,在廣西南寧市一家農貿市場,消費者選購蔬菜。新華社圖
她舉例稱,國際油價等大宗商品價格去年同期因烏克蘭危機大幅走高,今年因全球需求走弱、美聯儲持續加息、部分主要發達經濟體金融風險外溢等,價格波動下行,并對國內產生輸入性影響;鮮菜價格去年同期出現反季節性上漲,今年以來由于物流暢通、供給充足,價格明顯回落;部分汽車企業大力降價促銷,特別是燃油小汽車價格降幅較大。
她同時指出,當前我國需求較快恢復,經濟總體回升向好,物價反映的經濟運行積極因素在不斷增多。下一步,隨著擴大內需政策效果持續顯現,消費需求進一步回暖,市場信心增強、預期持續改善,基數效應逐漸減弱,物價運行有望逐步恢復至近年的平均水平附近。
此前一天5月16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也對當前物價形勢作出回應。付凌暉表示,當前價格低位運行主要是階段性的,當前中國經濟不存在通縮,總的來看,下階段也不會出現通縮。
5月15日,央行發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我國物價仍在溫和上漲,特別是核心CPI同比穩定在0.7%左右,M2和社融增長相對較快,經濟運行持續好轉,不符合通縮的特征。中長期看,我國經濟總供求基本平衡,貨幣條件合理適度,居民預期穩定,不存在長期通縮或通脹的基礎。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當前物價雖未進入典型的通縮區間,但確實面臨著“類通縮”壓力,主要原因在于經濟度過疫情修復階段之后面臨著“內生動力不強,需求仍然不足”狀況。如果要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好轉、內生動力持續增強,就需適時適度加大政策寬松力度。考慮到美聯儲加息已近終點,貨幣政策受到的外部掣肘減弱,可擇機降準甚至降息,以推動內需回穩。財政政策則需加大支出力度、加快支出進度,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鞏固經濟復蘇勢頭。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