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心”為帶動,從建設指南切入,將成為我國縣醫院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徑。
“當前,各地縣醫院應發揮體系協同、資源整合的功能定位,這些功能定位包括了承接優質資源擴容下沉,整合內外部分醫療資源,推進相關專科融合發展,形成縣域醫療管理協同等。”國家衛健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黃二丹在今日舉行的上海市醫師協會神經介入專業委員會首屆年會上表示。
當前,我國共有縣級行政單位(不含市轄區)1871個,覆蓋縣域居民超過9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70%以上;作為縣域內醫療衛生服務的重要載體和醫共體龍頭,縣醫院的高質量發展緊要而迫切。
(資料圖片)
作為提升縣醫院綜合能力的頂層方案,《“千縣工程”縣醫院綜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于2021年10月對外發布,該文件提出將“二十大中心”建設作為重點任務,具體包括:建設臨床服務“五大中心(腫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創介入、麻醉疼痛診療、重癥監護等)”、建強急診急救“五大中心”、組建縣域醫療資源共享“五大中心”、縣域醫共體高質量管理“五大中心”。
黃二丹稱,以創新程度最高的臨床服務“五大中心”來看,現階段一些地方的縣醫院在腫瘤防治、慢病管理領域的中心建設上已初具雛形,但微創介入、重癥監護等領域仍然有難度。以微創介入為例,其在醫院內分屬在神經專科、心內科、普外科等不同的科室,以怎樣的方式進行臨床、信息、耗材等資源的整合就非常關鍵。
“為此,我們正在著手制定相關建設指南,第一批10大中心的建設指南也將于近期正式對外發布,這10大中心包括了5個臨床服務中心和5個急診急救中心。這些建設指南可以為實體中心提供管理原則的指導,協助相關政策和標準落地。”黃二丹告訴記者,建設指南的制定路徑將以縣域一體化為目標,從完善醫院科室到醫共體中心過渡,最終形成區域之間的銜接。
那么,建設指南具體考慮了中心構建的哪些問題,如何進行評價?
以神經介入為例,近年來,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臨床神經醫學中心將卒中救治的“綠色通道”模式在海寧、銅陵等地縣醫院復制,這一模式下,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放射科等不斷協同,患者救治效率得以提升。
微創介入中心建設指南編撰人之一、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沈靂表示,微創介入中心方面,該領域縣域常見多發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等,該中心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在篩查、評估和診斷基礎上,最終使得縣醫院微創介入中心完成90%以上的治療,小于10%的疑難重癥診治則可以交給城市醫院的介入中心。
對于建設指南的關鍵點,沈靂也總結,一些大城市三甲醫院的微創介入中心較難整合,這在于各學科細分化程度高,但縣醫院則可以更好地進行院內的資源整合,“比如,形式上的整合,可以在一個導管室內實現心臟介入、神經介入手術的連續進行;內容上的整合,則可以將泛血管的概念引入(類似腦梗合并心梗的案例)。另外,器械耗材、管理和信息等都需要有效整合。上述內容也都將納入該縣醫院微創介入中心的考核指標。”
沈靂介紹,在設施設備上,縣醫院微創介入中心應包括介入手術中心,重癥監護室和介入醫學(放射/血管)科(獨立建制床位不少于15張,病區具備搶救室、特檢室或換藥室等)。他表示,信息化建設也是重要工作,“這包括對基礎數據(包括醫院及學科、術者、患者等)在存儲和維護上的要求,對數據庫互聯互通的要求,和對信息應用的要求。”
“下一步,我們將全面了解千縣工程1233家醫院導管室數量、人員資質、開展手術類型等,為后續指南制定和培訓推廣策略制定提供依據。” 沈靂說。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