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多數科技大廠打工人因裁員潮而瑟瑟發抖,有一類人才卻能高枕無憂,那就是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人才。
(相關資料圖)
“我們的調查顯示,OpenAI軟件工程職位的基本工資區間在20萬~60萬美元不等。相比之下,亞馬遜同樣職位最高基本工資只有35萬美元。”職場社交軟件Blind公共關系主管陳志健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去年底時,OpenAI推出的ChatGPT掀起的不僅僅是資本盛宴還有搶人大戰,新風口正在創造新的造富故事。
陳志健感慨道,“前幾年大熱的區塊鏈、Web 3.0已被拋諸腦后,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一夜之間成為風口,企業也愿意為新技能和新需求溢價買單。眼下,創投圈的空氣里彌漫著害怕錯失的情緒,人們正急于習得技能、趕上風口。”
需求井噴,年薪百萬不是夢
資本熱炒推高人才身價,但AIGC從業者并非貴得毫無道理。
陳志健表示,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從來都不是一個容易入門的領域,通常需要擁有數學、數據分析、計算機或工程學相關專業背景,同時兼具多年從業經驗,才能造就一個技能過硬的行業專家。加之該領域仍屬新興,越來越多大廠加入軍備競賽,只是放眼全球,人才數量不足以滿足當前需求。
努力招賢納士的同時,科技公司也正調動其員工和資源向上述領域傾斜。
“許多項目組的碼農都被調去研究大語言模型(LLM),據我的粗略統計,公司內部大約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程序員正在探索LLM的應用。”谷歌程序員程夕(化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現在比以前忙很多,最近兩三周,每天工作時長在10~11個小時。”
程夕就屬于那三分之一中的一分子,在ChatGPT大火之前,他的工作內容并不涉及LLM。“部門主管在近期的內部會議時定調稱,LLM排在第一優先級序列,如果同時身兼多個項目,應優先處理與LLM相關的工作。”
技術門檻較高、供需關系緊張,類似的情況同樣發生在亞洲。
脈脈高聘人才智庫于3月底發布《2023AIGC人才趨勢報告》,數據顯示,隨著ChatGPT的走紅,今年1~2月國內AIGC招聘需求量同比上漲31.3%,創歷史新高。人才緊缺令熱招崗位薪資水漲船高,其中,圖像識別、算法研究、深度學習崗位因技術難度較大、市場前景廣闊而備受追捧,崗位薪資均已達百萬元人民幣。此外,AIGC產品經理作為非技術崗,薪資水平也達到90萬元人民幣。
韋萊韜悅組織、人才與獎酬咨詢業務中國區總經理、高級合伙人陸曉雋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亞洲AIGC人才市場呈現兩項特征:一是供需失衡,即本地市場需求井噴與人才供給之間的差距較大;二是溢價甚至高于歐美市場,因企業要到AI產業領先的歐美地區與全球性頭部企業搶奪人才。
行業縮編,幾家歡喜幾家愁
科技行業的悲歡并不相通,一邊是AI人才火熱,另一邊廂,不少從業者正面臨朝不保夕的風險。
據就業咨詢公司挑戰者(Challenger,Gray&Christmas)的最新數據,今年首三個月,科技行業裁員規模已超10.2萬,較去年全年總量高出5%。
按此趨勢,該行業今年總失業人口可能趕超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裂時期水平。2001年和2002年,科技行業分別減少崗位16.8萬和12.1萬。
陸曉雋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過去三年,北美科技大廠大肆擴張,人才競爭也造成廣泛溢價現象,但自去年下半年起,宏觀經濟前景預期轉差,行業和企業開始質疑市場能否容下如此體量的就業人口,以及企業利潤是否足以支撐高昂成本,故企業實施瘦身。
“整個高科技行業的技術和人才迭代速度很快,這一過程中,企業會作出業務調整,尋找新賽道,強化競爭力,所以我們會看到,全球范圍內,科技企業會對非盈利、非核心戰略業務線進行結構優化,同時也讓薪酬支付回歸到合理的市場水平。”陸曉雋說。
人工智能,迭代而非替代
除了經濟疲弱帶來的企業縮編,人們還日漸擔憂AI造成的威脅。
據投行高盛近期發布的報告,全球三億全職工作崗位恐將被人工智能撼動。研究發現,目前歐美約有三分之二的工作崗位都在某種程度上可被自動化,多達四分之一的崗位可能最終被完全取代。
外媒攜手行業專家,盤點了最可能被ChatGPT取代的十大高危職位,分別是:包括軟件工程師、數據分析師在內的技術工種,廣告人、媒體人等內容創作者,法律從業人員,市場研究分析師,教師,分析師、理財顧問等金融從業者,交易員以及平面設計師。
陸曉雋總結稱,各行各業涉及文本創作、數據處理、研究歸納等基礎工作的崗位,存在智能化空間,有被部分替代的可能性,AI可在上述崗位發揮更大效用。“所有工具其實都是人類能力的延展,讓人插上翅膀、飛得更遠。”陸曉雋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陳志健認為,必須手工完成、較為復雜、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將很難由計算機接手。他表示,人工智能應用于就業市場的真正作用和意義在于減少繁瑣、重復或簡單的工作任務,不僅如此,未來人們或許會對不斷涌現的新興職位司空見慣。
“例如移動開發工程師(mobile engineer)是目前科技公司最常見也是最高薪的崗位之一,但在數十年前卻是聞所未聞。以此類推,未來數年可能的情形是,三億工作崗位并非消失而是發生升級迭代,我們得以解鎖一些現在還想象不到的新角色和新學科。”陳志健說。
陸曉雋也認同技術革命引發崗位變化是必然趨勢。“在農業社會,95%以上的人口是農民,進入工業時代,上述比例降至5%以內就足以養活全球人口,來到信息時代,工廠工人數量減少、白領人數增長。因此,每個時代都會生成新的訴求和職位,我們需要擔心的不應該是職位存在與否,而是我們的技能能否匹配未來的職位。”
AI帶來的爭議和人才競爭一樣激烈。5月1日,圖靈獎得主、深度學習之父辛頓(Geoffrey Hinton)在社交媒體宣布已從谷歌離職,以便對人工智能風險暢所欲言。他在近期接受媒體訪問時發出了幾點警告:
第一,科技巨頭們正掀起一場無法停止的角逐;第二,網絡將充斥生成式AI產出的真假難辨的內容;第三,AI將顛覆就業市場,取代部分職業;第四,AI會在大量數據中學到意想不到的行為,有朝一日可能會對人類構成威脅。
“一些人相信,AI可以智慧過人,但大多數認為達到這一程度還很遙遠,我曾經也持相同看法,可能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遙遠的未來才能見證。顯然,現在我改變主意了。”辛頓說。
股神巴菲特也在5月6日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年度股東大會上表示,“AI確實可以做很多事情,擔憂之處在于我們沒法掌控它,初衷是好的,需要接受它。AI可以改變全球面貌,但是改變不了我們的想法和行為。”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