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術到產業之間一直有一個鴻溝,被稱為“死亡之谷”,阻礙著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而2021年成立的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正是為解決這樣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長三角實踐”網絡主題采訪上海站活動期間,第一財經記者來到了位于上海張江科學城的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探尋其創新的科研孵化模式。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是國家科技部批復、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牽頭,聯合江蘇、浙江和安徽相關機構共建的綜合類國家級技術創新平臺。其一個功能定位就是推動科學到技術的轉化,提供高水平的科技供給支撐全國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資料圖)
談及“死亡之谷”,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黨委書記譚瑞琮對第一財經表示,背后的原因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分工已經非常細,做學術的人不一定理解產業的需求,這是不同的人在做一整個創新環節的事情。沒有一個人既懂學術又懂產業,把一個科學家變成企業家是非常難的。”
譚瑞琮認為,跨越鴻溝,需要有合理的資源整合配置,包括資金、人才團隊等的資源。“國創中心不是想辦法把一個科學變成企業家,而是提供一個平臺,通過給科學家資金、政策、專業化的培育,整合相關的團隊和資源跟其匹配,使得其能夠快速從學術走到技術和產業,這個團隊可以跨過從學術到產業的橋梁。”
長三角國家創新中心被稱為“改革試驗田”,其主要的創新舉措就在于發揮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設立混合所有制的研究所,通過撥投結合的模式支持引領性、顛覆性技術項目,利用財政資金按科研項目投入支持,獲得社會化融資后,前期投入轉化為股權。
具體模式是,國創中心聚焦前沿早期風險度高、市場判斷失靈、但有可能對未來產業和行業產生顛覆性影響、填補空白的一類技術項目,選聘項目經理團隊,孵化成立核心團隊絕對控股的項目公司,在項目公司早期給予科研經費支持。
“經過國創中心遴選后,科研團隊出資,成立團隊控股、國創中心和地方持小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以團隊控股、輕資產運營的企業模式為主,公司所產生的研究所的成果所有權、分配權以及處置權、收益權全部歸公司所有。”相關負責人介紹,此后通過市場的機制模式,比如研究所產生的增值部分按股權分紅,可以調動科研人員的創新、創業動力,國創中心與科研團隊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國創中心負責人表示,重點在于“把資本認可作為對重大產業技術項目的成功與否的一個判斷標準”。若團隊項目完成既定研發目標,社會資本愿意介入,這才標志著對這個項目投入成功。反之若沒有市場認可,即未獲得市場融資,則按照普通科研項目的形式結題驗收,寬容失敗。
若項目完成既定研發任務并成功啟動市場融資時,前期國創中心支持資金按市場投資價格轉化為公司股權,但仍由團隊絕對控股,研發團隊掌握主導權。
這樣一來,通過國創中心專業研判,利用財政資金給予前期投入支持,后面的事情交由資本,國創中心按照市場的方式進入或者退出,可以加速技術成熟,推動更多前沿性、顛覆性、原創性技術跨越“死亡之谷”。這樣的模式也在2021年入選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的“全面創新改革任務清單”,在全國示范推廣。
截至2022年底,長三角國創中心通過撥投結合,在長三角區域累計支持了57個重大產業技術項目,其中長三角國創中心累計支持6.45億元,帶動地方投入支持 8.77億元。已有超過10個項目達成研發目標并實現A輪融資,標志著項目成功,其中氮化鎵射頻技術等5個項目估值超過10億元。
在重大產業化項目孵化中,一典型案例是長三角國創中心江蘇產研院瞄準第三代半導體外延裝備,引入“碳化硅外延設備”核心團隊組織實施自主研發,以撥投結合方式孵化成立重大項目公司“芯三代半導體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國創中心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推動上海優勢研發資源和江蘇產業配套整合,開展技術攻關和產業化。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技術得到成功驗證,并順利完成首臺外延設備樣機下線。公司設備生產的碳化硅外延片產品比國外同類產品具有高性價比、高產能等優勢。2021年底,公司順利獲得A輪融資,投后估值超6億元,2022年底公司獲B+輪5000萬融資,投后估值近20億元,國創中心(江蘇產研院)支持的2550萬元現增值至1.17億元。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5月,國創中心已在上海和江蘇布局建設了92家專業研究所,擁有研發人員近15000多人,涉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裝備制造、生物醫藥、能源與環保等領域,轉移轉化技術成果近6000項,服務企業累計超過20000家。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