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來,中國重新開放,經濟逐步復蘇,A股市場震蕩上揚。2023年,國際資管巨頭進軍中國公募市場的步伐也加速。那么,站在當前的時間點,外資如何看待中國的經濟復蘇和投資機會?
5月6日,在第一財經20周年系列活動之第一財經價值投資論壇上,貝萊德基金副總經理、首席投資官陸文杰認為,討論經濟或者市場的重點在于現在國內外所處的政策周期不一樣,美國、歐洲疫情之后要做的事情是收縮政策,因為疫情期間給了太大的經濟刺激;中國現在正好是要加大刺激政策,順周期擴大內需。處于不一樣的政策周期,對市場影響也不一樣。
瀚亞投資上海研究主管翁睛晶也稱,中國這次復蘇和海外不一樣,呈現出的是目前階段疫后修復的特征,GDP主要以服務業拉動為主,在進口需求上偏弱,下半年會看到一些變化。反而是中國對外的出口超預期,但總體中國對亞洲經濟的溢出作用會在下半年,或者明年隨著全球經濟的共振可以看到更多的影響。
(相關資料圖)
“中國經濟的復蘇是非常典型的,按照自身內在的力量走出疫情,需要一步步來。首先需要穩經濟、穩就業,讓消費者增強對未來收入增長的信心,這樣會進一步釋放消費,進一步做大做強內循環。”聯博中國投資總監朱良稱。
近年來資本市場關注的一個較熱的話題是中國的供應鏈會否被亞洲其他供應鏈所取代?
“資本市場的擔憂會相對線性,但真實世界的發展是非線性的。確實有一些低附加值的加工業、制造業流向了勞動密集型產業,流向了東南亞。但同時我們也開始向東南亞輸出一些偏高附加值的技術、產品和服務。其實我們和他們之間的供應鏈有一些互補。”施羅德基金管理(中國)有限公司首席投資官安昀分析稱。
從A股市場的投資機會來看,今年上半年,“中特估”行情火熱。那么外資怎么看“中特估”?
“‘中特估’是我們非常關注的投資方向。”陸文杰認為,一方面“中特估”某種程度上是投資體系的糾偏。經統計分析,以滬深300作為對比,A股市場上所有的主動基金都偏向成長,較少配置價值股。雖然價值股增長可能沒有那么快,但經營穩健、分紅、現金流較好,所以會出現風格上的糾偏。另一方面,“中特估”現象告訴大家,逆周期的力量是有用的,經濟剛起來之時,較多國有企業投資比較積極,這輪投資正好在相對低點的位置,能夠提高投資回報率。
站在當前的時點,外資又將如何在中國尋找Alpha收益(α)?
“我們發現A股不是價值投資的荒漠,而是價值投資的富礦。我們不會因為短期的現象改變自己的方法論和投資理念,我們一直延用的是量化+基本面的方法。”朱良稱,作為買方來說,對手的情緒就是他們的機會,所以他們會通過一些量化策略來捕捉這些情緒,變現這些情緒,成為Alpha收益,來平滑價值投資策略的收益率曲線。
安昀也分享經驗稱,從自上而下的角度看,中國從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跨越的大背景下,從長期來看有兩個趨勢是中國經濟本身的α所在,即:產業升級、消費升級,這兩塊非常值得深耕;從自下而上的角度來看,能夠在波動中逆勢地擴張份額的公司較為真實,未來這些企業會有較大的成長,將會密切跟蹤并有一些儲備。
就具體的策略而言,翁晴晶稱,就今年上半年的主題而言,像AI、“中特估”對外資來說確實不是那么友好的風格,所以也一直在思考下半年怎么獲取α。
“一是重視變化,短期長期相結合。因為今年是開放的一年,實體經濟真實變化的趨勢和我們去年底預測的會有差別,今年尤其要關注預期和實際兌現的偏差,把短期的現象和長期的相結合。還要屏蔽自己框架以外的噪音,這是下半年要抓取α的點。”翁晴晶同時稱。
如果往前看,投資者應該注意哪些風險?“站在今天這個時點,我覺得今年總體上不論是經濟,還是股市,向上的機會遠大于向下的風險。”翁晴晶說。
她同時提示稱,需要關注兩大風險點:一是海外方面,美聯儲加息的政策,包括美國的經濟是什么樣的變化?包括美國市場中小銀行的風險問題等。如果未來有一些風險發酵,會怎么影響國內?二是地產復蘇弱于預期,怎么防止地產過熱,同時能夠為經濟提供底部的支撐,這也是很重要的點。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