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2023年5月5日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一宣告也意味著新冠大流行迎來重要轉折,持續三年的疫情正式邁向終結。
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5月6日凌晨發布微博稱:“病毒還會存在,大流行已經過去。就疫情而言,全球已經同此冷暖。”
張文宏當天深夜搭乘MU5165航班抵達北京,他再次感嘆:“從機場出來的一剎那,深感一切都沒有發生,一切都已經發生。所有經過的一切,都會讓我們更好地面對未來。正常的感覺特別好。”
(資料圖片)
對于近期國內的疫情形勢,張文宏和所有的醫務工作者一樣,始終緊繃著一根弦,擔心疫情反彈。
在過去的一個“五一”長假,上海城市進出的流動人次數據已高于2019年的“五一”假期。不過張文宏擔心的醫院急診發熱就診病人比例雖略有上升,但仍遠低于甲流流行期間的發熱就診比例。
他還表示,城市污水監測發現,病毒含量雖略有回升,但仍然處于極低水平;監測到的國內新冠病毒亞型也已經逐漸和國際流行的病毒亞型趨同,都是以XBB為主,并且嚴重程度未對醫療資源造成壓力。
“讓我們暫時道別,加快投入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中去,無論生活是艱難還是容易,只要我們不退場,終會看到我們期待的未來。”張文宏在微博中寫道。
不過他表示,未來對于病毒的監測工作仍會繼續,這些工作包括發熱病人數量、新冠檢測陽性數量、新冠病毒亞型以及城市地下水監測的病毒拷貝數等。
中國疾控中心應急中心官員也針對新冠未來的走向作出回應。中國疾控中心應急中心副主任施國慶表示:“我國已經建立了多渠道的監測預警體系,在城市社區、哨點醫院、重點場所、城市污水等進行監測,不斷觀察疫情變化,及時做好風險研判。如果發現聚集性疫情,立刻啟動現場調查。我們要繼續做好監測預警,掌握疫情流行趨勢。同時,要加強健康教育和風險溝通,科學看待疫情,保持良好心態。”
國家衛健委也稱,下一步仍要堅持有效地監測新冠病毒變異情況和疫情的發生發展情況,同時補短板、強弱項,不斷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對高危人群和重點人群繼續加強疫苗接種;繼續強化臨床救治能力特別是重癥的救治能力。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癥科主任鐘鳴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未來新冠就是一個疾病,雖然我們對這種疾病不能說已經完全了解,但通過這三年的新冠救治,我們已經積累了足夠的經驗來應對新冠,從而降低病死率。”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