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大江南北,只需稍加留意就會看到屋頂上、田野里處處布設的太陽能充電板等光伏組件。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應用市場。
(資料圖)
但光伏組件有一定的使用壽命,一般為25年至30年。中國首次大規模投產的光伏至今已有十余年。隨著光伏大規模應用,光伏組件“退役潮”也將到來。
退役光伏材料向何處去?如何回收利用?如何保證收益?這已經成為產業界高度關注的話題。
“報廢潮”何時到來?
在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等日前舉辦的第十四期“綠金匯”沙龍上,有關方面公布了一組數據:
近年來,我國光伏發電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3年一季度,全國光伏新增并網3366萬千瓦,同比增長154.8%,其中集中式光伏發電1553萬千瓦,分布式光伏發電1813萬千瓦。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全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4.25億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2.49億千瓦,分布式光伏1.76億千瓦。
在全球光伏發電大規模應用的背景下,退役和廢舊光伏組件的回收利用正在迎來一場史無前例的爆發期。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預測,從2025年起,中國開始產生大批量的退役光伏組件,到2030年,報廢光伏組件將達到170萬噸左右。
國家能源集團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太陽能領域技術總監鐘大龍介紹,隨著土地資源日益緊張,很多企業已在考慮把未到25年壽命的光伏設備也淘汰下來,以更換更高效的組件。
“在2060年前,我國光伏組件報廢量預計將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沙龍上,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光伏專委會光伏回收產業發展合作中心副秘書長劉莉敏表示,退役光伏組件回收與循環利用作為光伏產業鏈的“最后一公里”,是構造光伏產業閉環綠色產業鏈的最終保障,也為行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考慮到優化更換等因素,中國光伏‘報廢潮’會比國際能源署預測的時間更早到來。”劉莉敏說。
處理技術能否跟上?
專家們介紹,目前退役光伏組件在報廢處置過程中,通常是按照一般的固廢進行處置,面臨著頂層規劃設計不足、回收獲取難、跨地區流動難、回收企業技術參差不齊等問題,這也直接導致了退役光伏組件回收市場商業化面臨挑戰。
劉莉敏介紹,梯次利用是目前光伏組件退役后的主要流向。修復也通常很簡單,例如電纜的更換、旁路二極管、接線盒、背板等相關的修復可以在現場完成,而更換電池片需要在專業車間中進行操作。
某地一家大企業的屋頂上布滿了太陽能充電板。攝影/章軻
劉莉敏說,做光伏組件報廢處理有兩大路線,一個是物理法,一個是化學法。產業化過程中并沒有嚴格的界限,通常是在某個工序、某個環節物理法或者化學法更有優勢,將來的技術路線一定是綜合應用的。
鐘大龍介紹,硅材本身無法再利用,不能再做多晶硅、單晶硅。按照傳統的方法,光伏組件的鋁框架、玻璃背板可以再利用。
生態環境部固管中心綜合業務部主任侯貴光介紹,目前退役光伏組件在報廢處置過程中,技術、標準、管理政策方面空白較多。對于報廢光伏組件涉及的混合物和相關元素排放問題沒有專門的規定。拆解過程中,對環境風險管控還處于探索階段,未有相關成熟的標準出臺。
“經濟性方面,當前回收一塊標準尺寸的光伏組件總收益是56元,但是成本是75元,回收一塊賠19元。”劉莉敏說。
侯貴光也表示,廢舊家電回收方面實行的是“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光伏領域是否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以及如何落實值得思考。如果報廢產品經濟價值是負的,進行處理就需要額外的投入。
建立光伏回收網絡
鐘大龍反映,目前退役光伏組件在報廢處置中,頂層規劃設計存在不足,現有相關政策并不適用于廢舊光伏組件的回收利用。他說,廢舊光伏組件的源頭獲取也存在一定困難。此外,目前很多政策限制固廢跨地區的流動。
沙龍上,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執行秘書長李丹表示,中國在光伏產業是絕對龍頭,在全球低碳領域,中國如何起到引領性作用,是否能提出更好的梯次利用原則,在生產環節中如何減少碳排放,滿足全球能源輔助經濟的作用,這些都有待研究。
劉莉敏建議,把光伏回收納入資源回收利用和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整體規劃中來,“目前有很多機構在開展標準研究,包括光伏的回收標準體系,責任主體,生產責任制延伸制等。”劉莉敏說。
“要多調研,聽取國際上對組件企業的建議以及從事一線生產的企業意見,對退役潮有清晰的認知。”劉莉敏認為,當前應提升光伏組件回收的可溯源性,依托信息化技術建立光伏回收網絡,用“互聯網+”助力光伏回收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優化產業布局和技術路線。
侯貴光也表示,制定標準是解決問題的必由之路,標準體系需要注重包容性,不能只依托一種技術制定一種標準。要密切關注技術發展,政策跟隨其發展隨時更新迭代。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