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全國城市GDP第四名的位置,廣州和重慶的競爭再度出現反轉。
4月28日,廣州市統計局發布2023年一季度經濟數據:一季度,廣州市GDP為6963.92億元,同比增長1.8%。對比此前重慶市發布的一季度GDP6932.89億元,廣州反超重慶31.03億元,重回全國第四的位置。
“第四城”之爭已多次反轉
(資料圖)
根據統計公報,2022年重慶市GDP為29129.03億元,比上年增長2.6%。根據初步核算(廣州尚未發布2022年統計公報),2022年,廣州市GDP為28839.00億元,同比增長1.0%;重慶超過廣州約290億元,晉升第四位。
就在人們猜測格局初定的時候,2023年一季度廣州再度反超重慶,讓“第四城”的競爭又顯得撲朔迷離。在2022年一季度,廣州GDP也曾高出重慶353億元。但是,2022年上半年、前三季度,重慶反超廣州并保持全年領先。
重慶綜合經濟研究院原院長、研究員易小光此前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從中長期來看,重慶經濟總量超過廣州是一個趨勢,重慶的國土空間遠遠大于廣州。但是,在產出強度、產業結構、產業體系配套性上,重慶與廣州還是有差距。
廣州和重慶的“第四城”之爭發酵于2019年。根據當時統計數據來看,2019年重慶與廣州的差距僅23億元。2020年上半年,重慶GDP超越廣州,由此引發了渝穗“第四城”之爭的熱議,此后兩地的表現對比備受關注。
國內生產總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初步核實和最終核實的過程。因此,在此過程中,數據會出現差異。第一財經根據兩地的統計年鑒梳理發現,實際上,早在2017年,重慶經濟總量已經超過廣州,此后兩地排名又出現過多次反轉,顯示雙方競爭膠著。
第一財經梳理發現,在上個10年,隨著大規模的承接產業轉移,重慶經濟體量迅速增長,到2016年重慶GDP實際上已經逼近廣州,當年廣州領先重慶536億元。2017年,人們主要關注的是重慶超過天津,但是根據統計年鑒數據,當年重慶已經超過廣州。
2016年-2022年近7年的廣州和重慶的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7年和2018年,重慶超過廣州,分別領先194.62億和586.36億元;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廣州又反超重慶,分別高出238.92億、27.32億和337.95億元。2022年,重慶又再次超過廣州。
后疫情時代面臨共同的問題
雖然今年一季度廣州反超重慶,但是從經濟數據來看,廣州GDP增速僅增長1.8%,而且一季度,廣州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5.8%。
其中,受市場需求不足等因素影響,一季度,廣州汽車制造業實現增加值同比下降12.0%;電子產品制造業同比下降8.9%,使全市工業增長承壓。
重慶也遇到同樣的問題。雖然重慶一季度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0%,比上年全年加快2.8個百分點。但是,其中作為支柱產業的汽車和電子信息產業分別是增長2.5%和下降6.6%。支撐重慶工業一季度增長的主要是材料工業。
進入后疫情時代,在排名之爭背后,廣州和重慶都面臨兩大支柱產業汽車和電子信息產業需求不足的問題。
廣州和重慶都是傳統汽車重鎮。分別有廣汽和長安等龍頭企業。在燃油車時代,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為當地經濟增長提供了重要的動力,但是,在向新能源汽車產業變革的過程中,都面臨很大挑戰,尤其面對造車新勢力以及新汽車城的沖擊。
根據火石創造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2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洞察報告》,2022年,重慶新能源汽車產量36.9萬輛,廣州新能源汽車產量31.37萬輛,而西安、深圳、常州和長沙新能源汽車產量分別為101.55萬、55萬、34萬和31.25萬輛。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高景氣帶動一些新汽車城的快速增長。比如,西安一季度GDP同比增長7.6%,較上年同期提高4.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6%,較上年同期提高2.9個百分點。其中,汽車制造業總產值增長37.5%。
相比而言,廣州和重慶汽車產業確實遜色不少。一季度,重慶汽車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5%,比1-2月份回落3.3個百分點,對全市規上工業增長的拉動力從1-2月份的0.9個百分點下降至0.4個百分點。
重慶市統計局工業處處長吳丹分析認為,汽車行業受前期銷售低迷影響,減產明顯,同時又疊加高基數,導致汽車產業增速回落。其中,汽車整車制造同比增長1.1%,汽車零部件制造增長3.5%。產品產量方面,一季度,重慶汽車產量49.18萬輛,同比下降10.6%。
不僅如此,在電子信息產業領域,主要產品產量大幅減少。一季度,重慶市計算機整機產量1790.15萬臺,同比下降26.0%;顯示器594.01萬臺,下降13.8%;智能手機1826.90萬臺,下降10.7%。
不過,在汽車和電子這兩大支柱產業增長動力減弱的同時。作為制造業大市,廣州和重慶依然出現多個新興增長點。
廣州市統計局分析稱,3月全市工業生產形勢加快改善,當月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5%。部分生產領域出現增長點,新能源汽車產業延續較好增勢,實現工業產值、產量同比分別增長71.1%和88.9%;充電樁產量同比增長1.9倍,產業布局穩步推進。部分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品增勢較好,服務機器人、工業機器人、顯示器同比分別增長27.2%、14.3%和14.0%。
受益于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增長,重慶的冶金、化工、建材行業持續放量,材料產業快速增長。一季度,全市材料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2%,增速比1-2月和去年全年分別提高0.4和11.3個百分點。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廣州和重慶的消費品產業的快速回升。一季度,重慶市消費品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9%,拉動規上工業增長1.8個百分點。消費市場回暖也帶動廣州消費品制造業加快恢復,食品制造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8.2%和20.4%。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