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未來將如何發展?
在今日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健康產業國際論壇上,談及我國醫保制度發展現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紅十字會會長陳竺表示,目前,我國已基本建成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醫療救助為托底,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慈善捐贈、醫療互助等共同發展的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體系。
“然而,當前在醫療保障制度建設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陳竺表示,這些問題包括:基本醫保發展不平衡、保障不充分;商業健康保險仍需進一步發展;長期護理保險(下稱“長護險”)可持續發展問題待解;醫保、醫療、醫藥改革的協同性需要進一步增強等。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具體來看,基本醫保發展不平衡主要體現在制度間、區域間、人群間仍存在較為明顯的保障待遇差距。
“為此,推動職工醫保和城鄉居民醫保合一,實現全民公平享有基本醫療保障,應該是檢驗建成健康中國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與核心要素。”陳竺說,但當前一段時期,“完善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分類保障機制,基金分別建賬、分賬核算”都將是基本醫保制度建設的主要方向,“兩保合一”尚未提上議事日程。
其中,基本醫保保障不充分體現在:一方面,醫保政策與臨床技術發展和群眾健康需求變化存在差距;社會更需要融合健康促進、預防、治療、康復為一體的連續性整合型醫療服務。另一方面,基本醫保對門診的保障不充分。再者,基本醫保尤其是城鄉居民醫保對大病醫療費用的保障偏低,難以有效化解大額醫療費用的經濟負擔。
此外,商業健康保險方面,我國商業健康保險仍有較大發展空間。長護險方面,我國患有慢病的老年人群體超過1.9億,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約為4000萬,占總人口3%左右,但全國統一、覆蓋城鄉的長護險制度尚未建立。
基于上述問題,陳竺也對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提出多點建議。
陳竺建議,第一,不斷健全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相關改革措施包括:在基本醫保制度框架中建立與服務形式變革相適應的籌資、補償、支付和監管機制;優化醫保籌資和補償政策,完善醫保籌資機制,提高統籌層次和建立跨統籌區的風險調整機制,優化對弱勢群體待遇保障,向重大疾病保障傾斜,向門診補償和疾病早期干預、健康管理等更具“投入-產出”效益的服務傾斜等;適應人口流動形勢,積極推動職工和居民在常住地、就業地參保。
第二,逐步減少城鎮職工醫保個人賬戶資金結余。“這其中較為突出的是公平性問題,年輕人和身體好的群體,個人賬戶中存了大量結余,但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或是身體不好的,個人賬戶不夠用。”對此,陳竺表示,應在不斷增強門診服務和大病住院報銷比例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好城鎮職工醫保社會共濟的效能,逐步減少城鎮職工醫保個人賬戶資金結余。
第三,逐步實現城鎮職工醫保和城鄉居民醫保“合一”。應鼓勵城鎮化率較高的地區采取“分步走”的發展戰略,循序漸進試點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并軌工作,力爭至2035年全國完成“兩保合一”,實現真正意義上公平可持續的一體化醫保體制。
第四,促進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體系的均衡發展與協作。這包括:明確醫療救助、基本醫保等層次醫療保障制度的保障任務與責任邊界,為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預留發展空間;積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穩步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制定全國統一的長護險失能等級評估標準,建立并完善長護險需求認定、等級評定等標準體系和管理辦法。
第五,實現“三醫”高質量協同發展。“醫保制度發展創新,取決于醫藥技術進步及導致的醫療服務模式變革。”陳竺說,在傳統醫學時代是由家庭和社群分擔疾病風險的,現代醫學時代,是由政府組織基本醫保制度;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下,醫保向健康保障制度轉型,“這些都證明了醫療、醫藥服務對醫保制度具有重大牽引性作用。”
陳竺進一步表示,實現“三醫”高質量協同發展,應突破將醫療保障制度單純視為風險分擔機制的視野局限,適應服務需求變化和醫療服務提供形式變革,發揮醫保制度的多種功能,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促進醫療和醫藥的高質量發展。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