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的深入,不少原始創新和新的研究方向都對傳統的學科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資料圖)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下稱“方案”),提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基礎學科特別是理科和基礎醫科本科專業點占比進一步提高。同時,提出了8條任務措施,明確要求高校要加強學科專業發展規劃,加快推進一流學科建設,加強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和基礎學科專業建設。
復旦大學全球科創人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凱告訴第一財經,該改革方案是從市場供求出發動態調整專業,避免專業長期固化不適應市場和人才培養需求,有助于解決當前存在的結構化失業的現狀;此外也有助于人才供給側改革,通過建立政府調控和規范的機制,發揮省級政府部門的統籌功能,建立動態的專業調整機制和育人機制;同時,大力推動新工科、新醫科等人才培養,有助于通過新型人才培育適應和創造數智時代的就業崗位。
鼓勵交叉學科
作為科技人力資源大國,我國長期以來,工學背景科技人力資源數量一直居于各學科首位,目前在總量中的占比已超過一半。
根據中國科協去年發布的《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2020)》,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超過1.1億人,位居世界首位。從學科結構來看,截至2019年年底,理、工、農、醫核心學科培養的科技人力資源數量占近8成;其中工學占比最高,為55.24%,且在近10來年增長明顯。
上述報告的課題組研究組組長黃園淅告訴記者,規模龐大的工學人才是我國制造業發展的重要保障。
方案提出,深化新工科建設,主動適應產業發展趨勢,主動服務制造強國戰略,圍繞“新的工科專業,工科專業的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深化新工科建設,加快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同時,瞄準醫學科技發展前沿,大力推進醫科與理科、工科、文科等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培育“醫學+X”“X+醫學”等新興學科專業。
例如,對現有工科專業全要素改造升級,將相關學科專業發展前沿成果、最新要求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過程。加大國家重大戰略、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支柱產業等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力度,打造特色鮮明、相互協同的學科專業集群。推動現有工科交叉復合、工科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應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形成新興交叉學科專業,培育新的工科領域。
近年來,隨著全球科學技術的發展,急需的科創人才不少都分布在新工科等交叉學科領域,實用性較強的工科專業也成為近年高考報考熱門,比如人工智能、電氣工程、大數據技術、自動化等專業。
我國也提升了對新工科、新醫科等交叉學科的重視程度。根據去年發布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和《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管理辦法》,一級學科由111個變為117個,自2023年起實施,交叉學科作為一個門類正式“入駐”,下設7個一級學科。
姚凱告訴第一財經,隨著后工業化時代和數智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大數據、大規模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涌現,適應數智時代的復合型新人才供不應求,教育體系的專業設置與新時代產業轉型、人才市場的動態適應,是當前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甚至基礎教育的必然趨勢。
建強數理化生專業
盡管我國科技人力資源呈現世界最大規模、年齡結構年輕化和性別比例趨于均衡等良好態勢,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盧陽旭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頂尖科學家數量不足和高水平科技人才自主培養能力不強是其中的兩大突出問題。
本次方案中另一個注意的地方,就是對基礎學科專業建設的布局。
具體要求,建強數理化生等基礎理科學科專業,適度擴大天文學等緊缺理科學科專業布局。促進多學科交叉融通。適應“強化基礎、重視應用、特色培養”要求,分類推進基礎和應用人才培養。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加大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力度;地方高校要拓寬基礎學科應用面向,構建“基礎+應用”復合培養體系,探索設置“基礎學科+”輔修學士學位和雙學士學位項目。
在中科院院士、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張杰看來,短期看似無用的基礎研究在科學活動中往往是最重要的。張杰曾在此前的一次專訪中對第一財經反復強調了物理、數學等基礎學科的重要性,他解釋,比如物理學就是理科中最核心的學科,是以追求真理作為最高的價值判斷,人類知識架構的基礎就是物理。有了物理的概念后,也需要用科學的方法——也就是數學來演繹,從這個層面來看,數學和物理是人類知識架構中最基礎的東西。“物理學帶給人的訓練能讓人從錯綜復雜的事物中找到規律,并按照規律去解決問題。”
隨著對原始創新的重視程度增加,我國近年來圍繞基礎研究加大了學科布局,并于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也稱“強基計劃”)。
“強基計劃”首批36所試點高校均為原“985”名校,專業重點放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學科。聚焦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制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
除了這36所高校,2022年還增加東北大學、湖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3所高校開展強基計劃試點。
隨著4月進入“強基計劃”報名高峰期,多家高校近期發布了新一輪的強基計劃招生簡章。作為強基計劃啟動的第四年,今年部分高校進一步優化了校測形式,并增加了數學、物理等核心科目的考核比重。
例如,近年來頻出“天才少年”的華中科技大學,強基計劃招生專業設置包括,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基礎醫學﹑漢語言文學(古文字學方向)﹑哲學。該校今年的招生簡章顯示,強基計劃錄取的考生按照專業單獨編班,單獨實施人才培養模式。試行本研銜接培養模式,執行分流考核方案,對學生進出實行動態管理。
華南理工大今年的強基招生簡章顯示,部分專業數學成績按130%計算,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數學成績的比重,也反映了數學類專業對于學生數學基礎的重視程度。
廈門大學簡章顯示已經加入“復旦交大南大”的新強基。去年南京大學與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聯合開展強基計劃招生新試點。最大的變化是高校考核由高考出分后調整至出分前完成(通俗來講就是減少了高分生出分后“腳踩兩只船”的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規定,在“強基計劃”推出后,試點高校同時不再組織開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和自主招生不同的是,“強基計劃”是一項長期的人才培養計劃。因此,大部分高校在招生簡章中都提到“強基計劃”學生不能轉專業,而且一些學校也實行階段考核和動態進出機制來對這批學生實施考核。
姚凱認為,我國現在重視基礎研究、強基報考熱是一個很好的氛圍,讓一批有志于基礎學科研究的學子能夠潛下心做研究。不過,一些學生在前期報名時認為“強基計劃”是多了一個途徑,在進入校考時,才開始真正考慮專業的影響,這樣的考生未必真正熱愛基礎學科。基礎學科要耐得住寂寞,強基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固定了專業,也希望報考的學生能拋開部分功利的因素,結合自己的實際和興趣,包括以后的就業范圍來考慮。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