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深兩市成交額連續突破1萬億,顯示市場交易活躍度持續提升。
與此同時,市場整體也在波動上行。上證綜指年初至今累計上漲7.74%,深證成指累計上漲8.60%,科創50累計漲幅高達20.94%。特別是“人工智能”、“中特估”、“數字經濟”等市場熱點受資金持續熱捧,市場科技投資景氣度持續提升。
不過,從宏觀經濟數據看,復蘇趨勢確定,但幅度較為溫和。那么,當前投資是靠什么拉動?資本市場復蘇如何“激活”消費?透過短期溫和的宏觀數據,可以看到哪些長期結構性的微觀特點?人工智能等市場板塊是否過熱?針對上述問題,第一財經近日對話了興業證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師張憶東。
【資料圖】
“出口有韌性、消費偏溫和、亮點在投資”,是他對當前宏觀經濟的基本判斷。他認為,消費者信心與股票市場相關度非常高,伴隨資本市場回暖,居民財產性收入占比提升,有助于提升消費者信心和消費意愿,進而支撐居民對商品和服務消費的提升。
同時,對于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領域的投資,他表示,從產業角度而言才剛剛開始,距離成熟的商業模式還需要一些時間,投資者也需要更耐心一點。
宏觀依然是投資托底
但產業載體不是“鐵公基”
第一財經:當前宏觀經濟復蘇處在一個怎樣的階段?
張憶東:總體而言,現在依然處于復蘇的初期。趨勢是好的,但幅度相對溫和。
出口方面,比較有韌性。盡管海外需求總體不景氣,歐美PMI紛紛跌入50%以下收縮區域,顯示增長乏力,但是中國的出口,特別是以制造業為特征的結構性優勢產業,體現出很強的韌性。
消費方面,相對溫和。從月度數據看,商務出行明顯改善,但居民消費復蘇乏力。
亮點還是在投資層面。目前基建、制造業投資恢復向好,特別是去年的一些財政支出,今年會延續。所以投資托底,依然是目前經濟恢復的顯著特征。
第一財經:如何理解你說的“投資托底”?靠哪些投資來托底?
張憶東:先進制造和科技驅動,是當前固定資產投資主要發力的方向。
首先,近兩個月對公信貸增長非常快,特別是很多與“新基建”相關的信貸,以及“新基建”相關先進制造業的信貸,增長更加明顯。
再看發債。過去幾個月,城投依然是主要的發債主體之一,但城投募資的投向的新亮點是產業園區,這與以前的“鐵公基”大大不同。有點像“合肥模式”,將資金投向有產業基礎、為產業服務、為科技創新服務的新基建,以產業帶動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帶動當地的城鎮化。包括近期對債券基金投資低等級信用債的投資比重等監管措施,都有助于推動融資主體,將目光轉向更加有競爭力的產業領域。
所以,今年從總量投資增速上看,不是大干快上,也不是一次性的強刺激。但是,拆一拆投資結構,還是令人非常欣喜的。這樣的發展是長期更健康的,是修養生息、放水養魚,為長期高質量發展打牢基礎。
第一財經:擴大內需是今年經濟發展的一個重點方向。不過,目前居民消費的復蘇似乎較為緩慢。從微觀層面,消費復蘇的支撐在哪里?
張憶東:從月度高頻數據來看,出行特別是與商務相關的出行,恢復得非常好,有的數據甚至超過了疫情前。但是居民的消費,特別是居民可選消費相對乏力。比如汽車,在各地紛紛出臺政策的背景下,整體數據依然不夠強。
疫情期間積累的超額儲蓄,是投資和消費的資金的重要來源。但是,儲蓄的轉化需要條件。
從美國市場的案例來看,消費者信心指數與股票市場相關度非常高。過去幾年受貨幣寬松影響,美國市場大幅上漲,帶來居民財產性收入擴張,居民消費意愿和消費信心得到較大支撐。
我也相信,隨著中國資本市場賺錢效應的提升,企業業績跟隨經濟復蘇改善,給投資者帶來賺錢效應,投資者的預期也會得到改善。從而,超額儲蓄中一部分轉化為消費,一部分轉向資本市場的再配置,另外中小企業擺脫疫情困擾,也會加大資本開支,擴大投資。
科技浪潮像“淘金熱”
投資者需要更多耐心
第一財經:拆解過宏觀數據后,我們來看微觀層面。近期A股市場活躍度持續回升,科技投資持續景氣,科創50年初至今來及上漲已達20.94%。投資者更是紛紛關注上市公司的“含AI量”。你怎么看這種現象?
張憶東:風起云涌的科技浪潮已經鋪面而來,這是毫無疑問的。
我們在草根調研中也發現,很多制造領域、科技領域的企業家,都在加班加點學習,如何去適應這樣的科技浪潮。各個層面圍繞科技相關的資本開支,預計會保持較高的增長。
從地方來看,各地因城施策,都在通過母基金、產業基金等形式,在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圍繞新基建增加資本開支。
注冊制改革、科創板推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資本市場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必要條件,給了企業家和資本向科技布局的信心。而科技浪潮的到來,則提供了充分條件。在低速增長的高質量發展時代,不會在依靠粗放式地產驅動、“鐵公基”驅動,必然是更多依靠科技驅動、內需驅動。科技創新已經是資本市場最主要的投資方向。
第一財經:從二級市場看,資金熱捧之下,有投資者擔心存在一定“泡沫”,甚至有學者公開發聲提醒注意產業發展風險,強化場景落地,避免“一地雞毛”。你認為當前的人工智能等領域是否高估?
張憶東:新興產業有沒有泡沫、是不是健康,不能按照二級市場靜態估值的角度來判斷,靜態估值貴,未必就是泡沫。科技浪潮一定會向“淘金熱”一樣——大家看到不明覺厲的空間,才有蜂擁而至的資本,進而有不斷迭代的創新,形成自我循環,最終夢想照進現實。
科技浪潮在產業周期初期的時候,大家都會覺得貴,都會覺得跟沒有創新的時候相比太貴。而且,從投資角度來看,個體風險確實不小。
我認為現在的AI比較類似90年代Web1.0時期,“橫空出世”,然后對各種應用場景產生廣泛影響,并快速迭代,但是成熟的商業模式還沒有明顯出現。前景光明、發展迅速,但還沒有形成穩定的產業競爭格局。
這時候,無論是一級市場、二級市場,還是產業端,都還像“小孩子”。不能用靜態的估值體系去套,更多要用發展的眼光來鼓勵,用PE/VC的視角來觀察。對于是不是泡沫,重點不是看短期漲了多少,而是要看這輪AI科技浪潮最終行不行,能不能持續帶來創新和高增長商業應用。
第一財經:你對投資者有何建議?
張憶東:正確的事情不必怕踏空,人工智能才剛剛開始。
從產業角度,雖然成長很快,但是距離成熟的商業模式還需要一些時間,投資者也需要更耐心一點。對普通投資者而言,可以考慮圍繞科技型基金經理,做一些反向波動的定投。我認為,科技成長肯定是今年的投資主線。
不過從交易方面來說,人多的地方就容易踩踏。哪怕是正確的產業方向,過度亢奮之后也容易出現過度冰凍。我近期也在提醒,今年資本市場有點像2013年。當時以雙創、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科技成長股是全年的主線,但是即便如此,2013年5、6月份也曾出現過一波調整。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