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需要全社會持續大量的資金投入。業內認為,目前氣候投融資規模不斷增加但仍有巨大缺口,需要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各方發力,挖掘市場潛力,摸索出一批有特色、可復制和可持續的氣候投融資項目和模式。
(相關資料圖)
由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和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氣候投融資國際研討會4月6-7日在北京舉辦。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編制的《2022中國氣候融資報告》等7項成果在研討會上發布。這份報告指出,全球的氣候資金規模穩步增長,但仍面臨巨大的資金缺口,遠未達到估計的融資需求,在氣候適應領域的資金仍舊顯著滯后于減緩領域。
氣候投融資是指為實現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和低碳發展目標,引導和促進更多資金投向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投資和融資活動,是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氣候政策倡議組織(CPI)發布的《2021年全球氣候投融資報告》,氣候資金增速在過去幾年中有所放緩。CPI指出,氣候資金流量遠未達到估計的需求,要到2030年實現國際商定的氣候目標,實現向可持續、凈零排放和有韌性的世界過渡,每年的氣候融資需要增加至少590%。
氣候投融資專委會副秘書長、中節能生態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總經理廖原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綠色金融的發展規模領跑世界,但綠色投資需求缺口仍然較大。根據國家氣候戰略中心預測,我國實現碳中和愿景總資金需求規模將達約139萬億元,年均需求約3.5萬億元,長期資金缺口在年均1.6萬億元以上。
廖原認為,氣候等綠色低碳領域投融資存在較大資金缺口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方面綠色金融產融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較為突出,一些優質的綠色項目對接不到金融資源,同時金融機構的綠色金融產品匹配不到合適的項目,導致銀企雙方無法有效對接。
“另一方面綠色項目層面,也是與綠色低碳領域本身的運行機制有關,在當前的機制下,綠色項目普遍存在正外部性未能完全內生化,項目投資金額大、收益低、回收周期長等問題,而現有的綠色項目融資主體,尤其是中小企業,實力普遍較弱,經營管理規范性不強,業務拓展潛力較小,同時也缺乏充足有效的擔保手段,導致符合綠色業務范圍、主體融資意向強、能有效落實還款來源或提供足額擔保的綠色金融項目不多。”廖原說。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董事長宋鑫表示,應對氣候變化需要聚集資金、人才、技術等各類要素資源,需要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和公眾的共同參與和努力,從政策機制、標準體系、國際合作等多方面提升和完善。
2022年,生態環境部公布了北京市密云區等23個地方入選氣候投融資試點名單。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發布了氣候投融資試點地方氣候投融資項目入庫參考標準,指導地方項目庫建設。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綜合處處長丁輝介紹,自去年8月第一批23個氣候投融資試點地區名單公布以來,生態環境部引導試點地方搭建“政銀企”信息對接平臺,指導地方加強相關項目的碳核算和信息披露,鼓勵試點地方加快培育氣候友好型金融機構,支持試點地方強化企業和金融機構能力建設,鼓勵試點地方積極開拓氣候投融資國際合作。其中,國家與地方氣候投融資項目庫作為助力“雙碳”目標,應對氣候的重要手段和政策工具,成為氣候投融資信息交互的必要平臺,也是展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切實行動和突出貢獻的重要窗口。
據丁輝透露,截至2022年底,上述23個試點地區均不同程度地開展了項目庫的建設工作,積極探索促進資金與項目的對接,共征集或儲備項目超1500個,涉及資金達2萬億元左右。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燦在研討會上表示,建設氣候投融資項目庫已有迫切的現實需求、政策基礎和實踐積累。下一步需要考慮地方發展需求,并結合“雙碳”目標進程,動態調整項目庫的篩選標準,形成一個協同推進氣候投融資的政策體系,促進項目庫快速有效建設。
中國氣候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李曉文也認為,氣候投融資試點地區要通過深入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結合,進一步完善機制和體制,通過各方協同挖掘市場活力,來摸索出一批有特色、可復制和可持續氣候投融資的項目和模式。
關于下階段如何增加和保證綠色低碳領域的投融資力度,廖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需要“政銀企”各方共同發力,共同推動。只有“政銀企”全面合作,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各自在綠色低碳投融資領域中扮演好自身的角色,才能推動綠色低碳投融資規模的不斷壯大。
廖原表示,政府可通過完善政策指引,綜合運用財政、稅收、法律、經濟以及行政手段,對綠色產業給予支持,以多種方式對綠色低碳理念進行宣傳,引導更多社會資本主動投向到綠色低碳領域。同時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可采用政府與金融機構共同分擔風險的方式打消金融機構的顧慮,為金融支持綠色產業“保駕護航”。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