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來,內地金融對外開放仍有巨大的空間。”4月4日,在2023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國金融論壇年會上,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指出,目前外資持倉只占內地股票市場的4%和債券市場不足3%。通過進一步優化和擴展互聯互通機制,例如提供更多風險管理工具,有助于提升國際投資者參與內地金融市場的深度與廣度,從而增強內地金融市場的活力與國際競爭力。
【資料圖】
具體而言,余偉文認為,兩地可以重點推進以下幾方面工作:
首先,兩地金融監管機構將密切合作,盡快開通互換通北向交易。
余偉文表示,目前債券通投資者仍缺乏有效的利率風險管理手段,只能利用離岸人民幣互換產品進行對沖。投資者普遍希望進入在岸利率互換市場,降低交易成本,也提高他們的對沖效率。如果能讓他們進入一個比較有流動性的利率互換市場,這樣在市場波動時,就可以避免拋售現券,減少市場波動,也有利于金融穩定。互換通北向通正是為他們提供一條安全、便利的入市渠道。
“下一步,我們還將與內地監管機構在香港推出離岸國債期貨。我們也需要研究,如何為國際投資者提供多元化的流動性風險管理工具。”余偉文稱。
其次,希望擴大債券北向通的投資目標,為國際投資者提供更全面的資產配置選擇。
余偉文認為,目前國際投資者以配置利率債為主,外資在境內的固收資產近三分之二集中于國債,信用債的配置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銀行間和交易所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安排(即“通交易所”)公布后,境外投資者都十分關注進展。金管局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CMU)將積極配合內地相關部門做好技術準備工作,便利境外投資者通過香港“一點接入”內地銀行間和交易所債券市場,增持信用債,也進一步提升內地債市對外開放水平。
“當然,我們也不會忽略現有互聯互通機制技術、操作層面的優化工作。如CMU將積極落實與上海清算所的雙向自動化對接,也會繼續與國債公司探討推出類似的優化措施,進一步提升債券通結算效率,便利國際投資者增持內地債券。”余偉文說。
余偉文還表示,在內地金融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香港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作為連接內地與世界的橋梁,充分利用國際化的資本市場、金融基建配套及制度規則,既在傳統經貿領域擔當內地企業與國際市場的聯系人,也為內地企業提供便利、高效的境外籌融資平臺,推動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在內地資本賬戶有序開放進程中,同樣扮演重要的角色。
余偉文說,回顧內地金融市場引入國際機構投資者的歷程,例如推出QFII及RQFII時,香港機構都是首批入市,率先為內地金融市場引入境外長期資金。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