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募基金2022年年報逐步披露完畢,除了持倉以外,另一大看點便是知名基金經理發布的“小作文”。其中不僅有基金經理對市場的回顧和最新觀點,也有部分爭議話題的見解和反思,是基金持有人了解基金經理的一個重要方式。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關注基金定期報告,部分基金經理也愈加重視定期報告的溝通作用,洋洋灑灑地寫下感性的千字“小作文”。有投資者對記者感慨:“我好像在定期審閱命題作文大賽。”
對此,多位業內人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見字如面,基金經理的真實想法和投資理念會通過這個窗口傳遞出來,希望投資者可以多一些耐心去閱讀相關的年報,進一步了解自己持有產品的基金經理。
【資料圖】
千字“小作文”頻現
“每一次市場的大幅下跌,股票都是在‘打折促銷’。”回顧2022年股票市場經歷的幾次波動和下跌,明星基金經理張坤在其管理的易方達藍籌精選的最新年報中這樣表示。
他指出,有些投資者缺少對所持有企業的了解和信心,投資期限也較短;另外一些投資者對企業有更深的了解并且有足夠長的持有期,當前者把股票賣給后者時,也把財富積累的機會賣給了后者。
作為公募領域的“頂流”之一,張坤目前在管基金總規模為894.34億元,在全市場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中排名第二。其中,易方達藍籌精選是其管理規模最大的基金產品,規模為570.75億元。
最新披露的2022年年報數據顯示,易方達藍籌精選在去年的年度回報為-16.03%,累計虧損107.14億元,而同期收取的管理費合計為8.52億元,在主動權益類基金產品中位居第二。
張坤在年報中表示,“單純用所持有股票在某一年的市值變化來衡量投資結果并不合理。”在他看來,更加合理的評價投資的指標應該是,公司每股盈利及每股自由現金流的增長,以及公司的護城河是否維持或者加深了。
他也指出,投資更接近無限博弈,競爭永遠都在進行,講究持續力,需要能夠在其中自我調整和恢復。“考慮一個投資者通常要面對數十年投資生涯,建立穩定的投資體系,保持平和的心態,避免無效的對時間和財富的浪費,以及持續不斷學習復用性強的知識,才更有希望在這場無限博弈中不斷積累復利。”張坤稱。
景順長城基金旗下的基金經理楊銳文,幾乎在每一個定期報告中都會寫下數千字的“小作文”,他在最新年報中再度寫下近3000字的研判與感想。
在年報中,楊銳文反思了去年的投資業績,并對基金表現不佳表示歉意。他說,“我們的投資在2022年挨了市場一頓又一頓的毒打,雖然已經鼻青臉腫,但是,在這經濟從收縮走向復蘇的時刻,我們比以往更堅定、更樂觀看待市場”。
同時,他也表示對自己的投資的方向與組合依然充滿信心。“我們依然堅持投資新興產業企業,并伴隨它們的成長,而不是趨勢增強、尋求市場熱點。”在他看來,未來的勝者一定是不斷高強度投入的企業。“盡管這些企業不一定是當前的焦點,但是,我們相信厚積薄發才能換取長期的發展。”
還有一位“小作文”大戶則是銀華基金的李曉星,他在年報中分享了自己對市場的看法:“權益市場有個特點是往往今年的經驗就是明年的教訓,今年的教訓就是明年的經驗。”
李曉星認為,當一個方法被所有人認同的時候,往往就是這個方法要階段性失效的時候。但如果基金經理可以長期堅持一個有效的辦法,那他長期業績也會是不錯的,每種投資方法都會有自己的高光時刻。
他以自己的投資方法為例,“我們一直堅持的投資方法是景氣度投資方法,即選擇長期空間大、短期業績好且估值相對合理的優質公司,賺取業績增長的錢。”他進一步表示,景氣度投資方法在大多數年份都是有效的,但一般在經濟下行周期的末期會階段性失效。“比如2018年和2022年,因為這個這時候往往伴隨著信心的喪失,業績兌現程度越好的公司,大家反而越會擔心未來會下行。”
可以看到的是,大多數基金經理表達了自己對2023年的市場信心。例如,李曉星就直言,展望2023年,市場信心的恢復是充滿希望的,本質是各項政策措施將在2023年有所體現,經濟增速會快于2022年。
千字“小作文”緣何出現
事實上,記者查閱多份基金年報發現,與過去大多數以理科生思維寫下嚴謹、簡短的匯報有所不同,越來越多的基金經理愿意花費時間去詳細寫下自己對過去市場的分析與反思,且風格各有特色,既有像張坤這樣金句頻出型,也有不少像楊銳文、李曉星這樣洋洋灑灑數千字的文思泉涌型。
近年來,隨著基金經理們的個性凸顯,千字“小作文”這一畫風曾數度引起了業內的討論。在去年的震蕩市下,甚至多位基金經理在定期報告中因業績不佳致歉,安撫著散戶“受傷的心”。那么,這一風氣從何而來?
“對我自己來說,反思是作為基金經理做得做多的事,基本每時每刻都處在犯錯與反思的過程中。”一位在管規模近百億元的權益類基金經理在與記者交流時表示,投資本來就是對未來的反應,反思可以從過去的錯誤中找到一些可以借鑒的經驗。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上述人士也表示,基金經理寫下言簡意賅或長篇大論的年報,都是屬于自發的行為。在他看來,在公開的定期報告中將自己的反思納入定期報告的行為主要出于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在近兩年市場環境不佳的情況下,基金產品的業績也不理想,持有人需要一個“心理按摩”的安撫窗口,基金經理也會需要對持有人做一些解釋,并給予一些中長期的信心;另一方面,基金經理本身也屬于壓力較大的職業,可以借由這個機會向持有人傳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投資理念。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基金行業不斷推進各種形式的投資者教育工作,包括基金討論區、直播、視頻,路演等線下活動加強對投資者的長期陪伴,試圖在基金投資過程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換言之,如今基金經理與投資者交流的渠道實際上很多,那么,基金經理為何會選擇在年報中以文章的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反思?
“寫作不僅是表達,其實也是梳理邏輯和框架的過程。”南方某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基金經理愿意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更長的篇幅去全面回顧過去的投資行為、梳理個人投資框架,包括向投資者做一些投資者教育的引導或者情感表達等,實際上都是基金經理對其產品、對投資者負責的體現,值得鼓勵和肯定”。
“對于投資這樣一項具有復雜性和專業性的活動來說,文章這一載體不可或缺,基金經理也會借助定期報告的機會去撰寫文章,給自己一個交代,也是給投資者一個交代。”另一位基金內部人士表示,建議投資者多一點耐心去閱讀相關的年報,進一步了解自己持有產品的基金經理。
投資者是否“買賬”
從過去多份基金經理的“小作文”中可以看到,有基金經理在焦灼中堅守,向投資者表達自己對業績的焦慮;也有基金經理在復盤反思,重新審視投資邏輯,并對給持有人帶來一定的虧損深感抱歉。
那么,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是否能接受這種行為?第一財經記者隨機向擁有不同投資時間的基民進行采訪,獲得的結果也并不相同。例如,一位“小白”型基民李小姐對記者表示不會主動看基金定期報告。
“我主要就是在手機里看一下產品收益,最多看一下簡單的觀點,報告中的內容太多太專業,對我來說太晦澀了。”在與李小姐的交流中,記者了解到,投資體驗不佳也讓部分投資者選擇“忽視”這類產品,只“關注什么時候回本”。
一位具有近7年投資經驗的基民則有不同的觀點,她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多交流是好事,我相信每個基金經理都想把業績做好,但投資也不是那么簡單的事。而且每個基金經理性格也不一樣,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是那種默默做研究,不喜歡交流的類型。”
她進一步表示,自己會看定期報告,尤其是知名基金經理“小作文”,除了看他們對市場的分析,也“看看基金經理想跟基民交流什么”。
不過,也有基民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不滿。“作為投資者,我們的目的是獲取收益,想看到的是投資業績的增長,而不是用基民的錢作為代價讓基金經理試錯。”在他看來,投資者之所以會選擇基金,而不是自己買股票,很大程度上是相信基金經理的專業性能夠幫助自己更好地規避風險。
“在基金投資過程中,不少投資者在挑選基金時還是以‘業績為王’的思路,關注點更多集中在基金短期業績上,這其實容易陷入追風買入或者追高買入的風險。”一位基金投研人士受訪指出,誠然用收益來說服別人是最核心的,但如果基民能對基金經理進行更全面的了解,比如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和操作特征、基金的業績來源等,可以更理性地分析自己的持倉基金并做出合適的投資決策。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