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穩定市場預期,增強投資者的信心,必須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發揮市場機制作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畢井泉25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上發表了上述觀點。
“專利保護和數據保護是鼓勵生物醫藥創新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對發明人的獎勵,本質上是一定時期內的市場獨占,如果沒有自主定價,專利保護就失去了獨占市場的意義,這就很難形成持續的創新。”畢井泉進一步解釋稱。
生物醫藥產業是戰略性的新興產業,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畢井泉表示,建設有韌性的醫療服務體系,必須加快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這是提高人類健康水平的根本途徑,也是促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
回顧來看,中國生物醫藥科技創新近些年正走在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上。
畢井泉援引數據稱,近10年來,我國批準上市的新藥數量占到全球的近15%,本土企業在研管線占全球的33%,數量僅次于美國,居全球第二位。通過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已經達6200個品規,覆蓋了900多個品種,實現了對原研藥的臨床替代,降低了社會的醫藥費負擔。
與此同時,中國醫療衛生體系建設也在逐步完善。人均預期壽命從74.8歲提高到78.2歲,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下降到千分之5和千分之7.1;基本醫療保險已經實現了人口的全覆蓋,參保的人數達到13.6億人,很多上市的新藥當年即可進入醫保報銷的目錄,這讓患者能夠及時用上最新的治療手段,有力地促進了生物醫藥的創新發展。
“在世紀疫情的沖擊下,中國公共衛生和醫療體系經受住了考驗,但這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畢井泉說。
生物醫藥的創新需要巨額的投入。2020年是中國“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的收官之年。作為中國中長期科技發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專項于2008年啟動實施。
畢井泉稱,截至2020年,對于“重大新藥創制”專項,中央財政累計投入了200多億元。2015年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制度改革后,大量社會資本被吸引投資于中國生物醫藥研發。截止到2022年,投入生物醫藥研發的社會資金累計超過17,000億元,其中2021年超過3,000億元。“但是從2021年下半年以來,社會資金投入有所減少,對于這一現象,應該引起重視。”
畢井泉認為,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把“為患者帶來更多的獲益”作為新藥研發和批準上市的基本原則。
如何做到這一點?除了上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建議外,畢井泉還帶來了另外兩點建議:
一是要鼓勵原創性的新藥研發,為突破性療法、“同類最優”的藥品上市提供更多的便利。
二是要提高藥品審批的透明度,公開藥品審評結論和安全性及有效性的數據,發揮專家咨詢委員會的作用,公開論證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決策。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