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以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遭受了中斷、混亂與復原的過程。如何修復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話題之一。
25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召開。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在論壇期間表示,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確在深刻調整,但他認為這是常態。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上升,總會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布局產生一定影響。
(相關資料圖)
黃奇帆表示,中國的超大規模單一市場是應對各種“脫鉤斷鏈”挑戰的重要基礎。此外,當前出現的產業轉移現象是多重因素的結果,從長遠看未必是壞事。
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紅利
黃奇帆表示,過去十幾年,中國經濟在勞動力紅利之后迎來一個新的紅利,也就是超大規模單一市場所產生的紅利,即市場紅利。就規模而言,中國人口有14.11億,占全球總人口的比例接近20%。就市場結構而言,中國是個單一的大市場。單一市場是指法律體系統一、稅務體系統一、商業規則統一、語言文化統一的市場。就工業基礎而言,中國是全要素全門類全產業鏈集成的經濟體。
這將產生“規模經濟”的成本攤薄效應。黃奇帆稱,進入中國市場的制造業,一旦規模上去了,就能夠大幅攤薄六項成本。一是研發成本。二是固定資產投資成本。三是采購成本。四是人力成本。五是物流成本。六是市場開拓成本。一般來說,規模經濟可以從以上五個方面影響到整個制造業成本,一旦達到了充分的規模,就可以把價格壓低30%—40%左右,從而形成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黃奇帆稱,在這個大市場的帶動下,跨國公司合理的產業鏈布局邏輯突出體現在產地銷、銷地產兩個方面。所謂產地銷,就是利用當地的綜合要素成本的優勢組織生產,面向本地市場和全球市場進行銷售。中國大市場的六個成本攤薄效應仍將是影響跨國公司“在中國、為全球”的重要因素。所謂銷地產,就是面向本地市場組織生產,更好地組織供應鏈響應消費者需求變化,即“在中國、為中國”。中國有14億人口、4億中等收入群體,這將是一個龐大的“引力場”。從產地銷、銷地產這兩個角度看,一些人鼓吹“脫鉤斷鏈”是不會成功的。
一些企業轉移長遠看未見得是壞事
黃奇帆認為,最近一段時期,一些產業看上去有“孔雀東南飛”的跡象,轉移到了東南亞等地區。這里面有多重因素。一是貿易摩擦。二是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綜合要素成本短期內的確有一定比較優勢。這些年來中國的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的確有所上升,這是事實。三是東南亞一些國家如越南加入了不少自由貿易協定,自己也采取了很多力度比中國還大的稅收優惠措施。四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生效后,利用原產地累加規則,一些企業即使搬到東南亞了,也可以免關稅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即實現“在東南亞、為中國”。
黃奇帆提出,從長遠來看,這種現象未必是壞事。第一,轉移出去的不少產業是中國自己的民營企業,出于規避關稅壁壘的考慮,適當調整布局,無可厚非。
“二是目前轉移出去的企業多以服裝鞋帽等對關稅壁壘比較敏感的低附加值產品為主,雖有一些電子元器件,多以裝配組裝為主。這也是適應東南亞國家所處發展階段所需要的。而對中國主力出口的機電產品等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產品,關稅壁壘不會形成大的影響。這幾年對美出口不降反升就是例證。”黃奇帆稱。
三是隨著東南亞這些國家經濟增長,本地的需求也會驅動“銷地產”的基本邏輯,即“在東南亞、為東南亞”,所以一些跨國公司在東南亞開展布局,也是合理的,自然也會帶動原來在中國的配套企業跟著走出去。
四是RCEP產業轉移的目的地基本上是RCEP成員國。隨著RCEP的實施,中國與RCEP國家將形成日益緊密的產業鏈供應鏈聯系,將來會出現“在中國,為中國”、“在中國,為RCEP”、“在RCEP,為中國”、“在RCEP,為全球”等多種產銷模式。
黃奇帆說:“那個時候,中國大市場疊加RCEP大市場、中國的雙循環疊加RCEP大循環將深刻改變世界產業鏈供應鏈版圖。”
五是應對當前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調整,更為重要的是要把握產業鏈布局的主動權。一是要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快補鏈擴鏈強鏈。二是要培育并形成一批技能組織上中下游產業鏈水平分工,又能實現垂直整合的制造業龍頭企業;同時要培育中國自己的生態主導型“鏈主”企業。三是謀劃和布局一批符合未來產業變革方向的整機產品。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