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張江高科895創業營迎來第十二季航空航天專場。這個已經運行8年的孵化培育活動累計入營357家企業,培育了一批小巨人及上市企業。
【資料圖】
“來參加這個培訓營希望能找到合作機會,因為產業專場意味著有很多上下游的企業會來。”上海張江的一家航空航天創業公司負責人曹金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同樣在近日,已舉辦十屆的“創·在上海”國際創新創業大賽宣布2023年度比賽啟動,這個有超過5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參賽的創業活動,已讓1.4萬余家企業獲得超過25億元的財政支持。通過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引導91.49%的參賽主體深耕硬核科技領域。
根據22日上海統計局公布的《2022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上海全市新增科技“小巨人”企業和“小巨人”培育企業155家,累計超2600家,年內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9956家,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數突破2.2萬家。
隨著企業科技創新地位主體的提升,如何挖掘有潛力創業者和有成長后勁的初創企業,讓初創企業成為載體發展和產業創新生態發展中的重要一員,也成為上海建設國際科創中心中的重要一環。
聚焦硬核產業專業培育
關于“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提出,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引領產學研深度融合,利用市場優勢培育自主創新能力。
而在新發展格局下,以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集成電路、航空航天等為代表的產業發展離不開硬核科技創新企業源源不斷地涌現。
上海近年來的創新載體培育經驗表明,專業孵化,并不是簡單地把同類型創業企業或創新項目進行時空聚集。而是聚焦細分領域,圍繞產業鏈上下游開展持續深度的創新技術孵化和產業培育,提供專業垂直的孵化服務。
談及為何加入本次培訓營,曹金表示,如今他們的企業還處于從無到有的階段,也希望能在今后長期和產業相關業務產生聯動。
“衛星這個板塊屬于多學科的交叉板塊,包括材料、電子、半導體等等,而張江集聚的不管是行業企業還是科研機構資源,都能利用地域優勢產生研發和合作的互動。”他認為,大家平時的交流時間可能也不多,通過這樣的一種聚焦性的專項活動內容,可以多認識一些上下游之間的創新合作機會,探討一些關于技術發展的未來可能性。
和曹金一樣同樣來自于航空航天領域,專注于航空發動機正向設計、智能技術的一位上海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這次來參加專場,不僅僅是想尋找到商業機會,更重要的是,可以和同行在整個產業發展和行業規劃方面碰撞出火花。
作為張江科學城推進創新創業服務的重要載體,張江高科895孵化器目前已累計孵化企業1500余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150余家。近兩年舉辦的“895創業營”先后舉辦了集成電路、醫療健康、未來車等專場,累計入營100個項目,總估值1240億元。
在張江高科895創業營負責人傅曉纓看來,相比此前集成電路等專場,由于起步時間晚,航空航天的民營企業實力相對弱一些,相互間的交流也相對閉塞一些。希望創業營能搭建龍頭企業和初創企業之間的橋梁,挖掘產業新機遇。“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屬于基礎技術,航空航天、智能汽車屬于應用場景,技術落地場景就會產生新的市場和商機。”她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而這些本土培育的科技企業產生的帶動效應,也反映在了經濟發展的數據中。
十年來,上海涌現了以微創醫療、瀾起科技、之江生物等為代表的本土硬核科技企業。這些產業巨頭,大都曾是上海各色專業孵化器里的幼苗。
根據今年1月發布的《2022上海科技進步報告》,上海企業R&D占全社會比重超過65%。創新創業載體方面,2022全年上海新增科技企業孵化器22家、眾創空間25家,全市現有各類科技創新創業載體600余家。全市納入雙創載體培育體系的載體達418家,經營面積超365萬平方米,孵化服務企業近3萬家,吸引各類創新創業人才近13萬人,累計畢業企業近5000家,累計上市企業近200家。
培育“高企”還要改善什么?
近年來,上海的創新創業環境持續提升。尤其是從2017年起,上海提出“創新創業服務能力提升計劃”,圍繞“專業化、品牌化、國際化”發展方向,對各類載體進行引導和扶持。2020年,《上海市創新創業載體管理辦法(試行)》發布,構建起包括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大學科技園等在內的全市創新創業載體培育體系。
目前上海在各區、各行業領域均有優質的載體,對青年創業扶持比較突出的有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的孵化基地、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以及同濟大學周邊地區的創新生態。同時,上海市對市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實施動態管理。認定滿一年的市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納入工作成效評估的對象范圍,評估內容包括創業組織培育、當年新增就業崗位情況、創業政策落實、創業融資服務、創業服務活動場次和參與人數以及服務模式創新及區域合作等六個方面。
然而,不管是剛從學校踏入社會的創業者,還是有一定社會經驗的青年創業者,對于培育孵化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也需要政府和機構的“靶向”服務。例如一些已經從初創企業成長為“小巨人”的創業者來說,他們不僅關注早期孵化階段資金的支持,也更關心后續對產業層面的持續扶持。
一家已創辦十幾年的數字經濟專精特新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當年創業時,雖然政策多、資金支持也有,但是想快速落袋卻比較麻煩。
“早期創業時,因為企業融資比較難,我就申請了中小企業的財政融資擔保,但是這個過程涉及很多部門,周期非常長,我實際拿到融資花費了很多精力和時間。”在他看來,扶持中小企業創業的初心很好,政策也較完善,但是流程仍然有不少改善空間。
另一家人工智能領域小巨人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高科技企業往前走,無論是從一種比較未知危險的狀態到發展步入平穩安全的軌道,還是在已有基礎上變得更強,需要政府機構不同層面的支持。像他們這種已經走過初始階段的人來說,更希望下一步政府在產業發展方面的指導。因為從企業發展的維度來說,最終想變得更強還是主要靠自己成長。
復旦大學全球科創人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對于這類創業企業,創新載體需要給予不同的支持,比如說剛開始的大學生投資基金或天使投資基金;然后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之后,要給予不同形態的資金和服務支持。現在有剛畢業的學生創業,也有一些有社會經驗的人員創業,需要分門別類給予扶持政策的制定。
“我們的科技創新創業載體還需要有一站式的孵化服務,比如說落在哪個園區,園區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孵化服務。建立類似于美國硅谷、芬蘭埃斯波(Espoo)這樣的孵化基地,用好的環境去吸引人創業。”姚凱說。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