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來,有關我國出口訂單流失的各類報道不斷。海關總署3月7日發布的數據卻顯示,今年前兩個月,我國貨物貿易出口3.5萬億元,增長0.9%,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
那么,如何認識訂單流失、生產線和貨柜空置與海關出口數據創同期新高這兩者之間的反差?如何看待今年出口形勢?筆者認為,報道往往是個體事件,而海關總署是整體數據,個體數據是否反映了未來發展趨勢,需要深入分析。季節性波動、疫情沖擊、俄烏沖突等原因造成外貿形勢錯綜復雜,撥開迷霧,目前外貿形勢尚可,今年出口大概率繼續增長。
(資料圖)
如何解釋訂單流失和海關出口數據打架
首先,前兩個月出口規模確有提升,拉動了經濟增長。按人民幣計價,今年前兩個月,我國貨物貿易出口3.5萬億元,增長0.9%。絕大多數城市從去年12月中下旬相繼進入新冠疫情高峰期,疫情持續平均約23天,影響了去年12月和今年1月的工業生產和1~2月的出口。因此,在這樣的不利條件下,出口接近1%的增長實屬不易。
其次,美元計價的出口金額下滑也是不爭的事實。由于2022年下半年以來國際匯市劇烈波動,對此也需要觀察出口的美元數值,尤其是國際比較的時候,1~2月,對美出口美元金額同比下降6.8%。美元指數從去年同期的96一路攀升到103,升值了8%。人民幣相對美元貶值,幫助了出口商增加了人民幣收入。如果出口商以美元衡量出口收匯或者舉借了美元債務,則會感覺營收或者利潤受到擠壓。由于大量出口企業長期習慣以美元衡量業務,難免會感覺到外貿不盡如人意,也擔心中國商品的市場占有率下降。
再次, 中國經濟和外貿具有非常強的季節性特征。由于春節長假等因素,農民工一般都會等到正月十五才返城打工,算上路程前后時間長達一個月,造成外貿出口有非常強的季節效應。歷史上,年初兩個月毫無例外都是低點,降幅大約三到四成,例如,2019年、2021年和2022年2月出口較全年平均降幅分別為35%、22%和34%。三年疫情和俄烏沖突打亂了開春往往是全年低點的季節性特征,沖淡了人們的記憶。因此,一些人憑借春節過后港口空閑、生產線停擺等現象就驚訝出口訂單(相比年前)流失,本身就是提出了錯誤問題,未能認識到我國經濟的季節性變化規律。
最后,疫情剛過,需要小心對待基數效應。首先,2020年第二季度到2022年第一季度,總體上中國疫情防控風景這邊獨好,而且遠離俄烏沖突地區,因此出口商品的生產和物流都開足馬力,形成了高基數。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另一個基數效應,那就是三年疫情提高了全球供應鏈壓力,而我國總體出色的防控搶占了市場份額。如果將全球新冠確診病例和我國出口規模放在一個時間軸進行對比,就可以發現兩者高度相關。因此,2022年我國上半年出口比起受到疫情和俄烏沖突沖擊的國家還是有額外的暫時性優勢,2022年下半年以來全球疫情和俄烏沖突造成的供應鏈紊亂逐漸平息,留給2023年的就是高基數。
從國際對比看,我國出口相對表現屬于中上水平。從相關經濟體3月15日已經公布的1月或1~2月數據看,中國出口美元金額雖然負增長,但在存在產業競爭的經濟體中還算中上水平,好于韓國(-12.4%)、越南(-10.4%)、日本(-8.9%)。也就是說,出口訂單并未流失到東南亞國家,而是全球需求突然萎縮。
拉長時間線看,中國搶占市場份額的難度越來越大。我國商品占世界市場份額在貿易摩擦之前總體上持續上升,2015年達到17.9%的歷史峰值,隨后逐年下降,2018年是16.9%,2019年由于世界經濟不景氣和美國開征的三輪關稅,中國份額下降到13.1%,這是金融海嘯以來的最低點。三年疫情期間,我國在優化防控、組織防疫物資生產和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出口全球占比不降反升,2022年重返15.68%的高位。這一份額是2013年以前最高的,接近2014年16%的水平。疫情結束,外國不再供應鏈緊張,美國進一步打壓,外貿市場份額進一步上升困難。
如何看待2023年出口形勢
2023年,全球經濟仍面臨較為嚴峻的形勢。世界經濟增長顯著放緩,衰退風險上升,可能陷入滯脹泥潭,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全球地緣政治和產業鏈格局加速演變。由于美歐央行連續大幅加息,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將會遠遠低于去年以及2000~2020年的平均水平。因此,外貿形勢大不如前,但也不會山窮水盡。
首先,雖然2023年全球經濟前景不佳,但預期正在邊際改善。2023年,全球經濟仍面臨較為嚴峻的形勢。金融外部沖擊不容忽視,國際形勢復雜多變。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2023年世界經濟增速從2022年10月的2.7%上調至2.9%,美國從1.0%上調至1.4%,歐元區從0.5%上調至0.7%,中國從4.4%上調至5.2%。IMF這次沒有更新國際貿易增速,但2022年秋季《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3年世界貿易增長2%。世界貿易組織(WTO)預測2023年全球貿易維持正增長,增速1%。考慮到美國通脹下行明顯,美元加息放緩,有利于防止硬著陸并穩定中國的外需。
其次,外貿價格環境有利于中國競爭力。由于發達經濟體前期推行過度刺激的宏觀經濟政策,大多數國家出現明顯的通貨膨脹, 2022年全球通脹超過8%,而我國通脹僅為2%。這為我國商品出口帶來一定的提價空間和競爭優勢。最新可得的2022年12月海關數據顯示,出口價格同比增長13%,進口價格增長7%。貿易條件指數達到105.6,得到極大改善。
最后,今年中國外貿供給面較去年有許多利好。疫情影響下,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前兩個月供給能力受到一定牽制。3月之后,全國各地生產、物流、招工用工效率大幅提高,出口競爭力應該還會有所上升。在碳中和的大趨勢下,我國在新能源和電動汽車行業的完備產業鏈還將長期助推我國出口增長。
當然,一方面,世界經濟面臨嚴峻挑戰,地緣政治、民粹主義,脫鉤斷鏈威脅加大,這些沖擊對我國影響可能是一個長期的緩慢的過程,中間也可能發生加速或者逆轉。另一方面,美元激進加息可能導致國際市場灰犀牛、黑天鵝風險上升,未來可能余波未了而演變為危機。
(溫建東系劍橋管理學會研究員、經濟學博士,李永寧系天津工業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金融學博士后)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