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題是“良好睡眠,健康之源”。
日前,一份由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等機構發布的《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3》顯示,2022年,我國居民睡眠水平較上一年有所改善,睡眠時長增加,超過8小時比例達到47.5%,接近半數,遠高于2021年的35.53%。
從入睡時間來看,2022年我國居民入睡時間集中在晚上23點到凌晨1點,較2021年入睡時間推遲了1小時,平均起床時間為8:12。盡管8小時以上睡眠時長人數占比達到47.5%,但平均睡眠時長不足7小時的受訪者比例仍然占到25.9%,晚睡、淺睡為常態,整體睡眠質量仍有待改善。
(資料圖片)
近年來,國際上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睡眠質量與心血管疾病、阿爾茨海默病等諸多老年疾病的發病率高度相關。良好的睡眠質量也成為精神健康和身體健康的重要保證。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陳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普通人衡量自己睡眠質量是否好,可以通過四個指標來觀察:“第一是能否很快能夠入睡,比如半小時之內能不能睡著;第二是半夜會不會醒過來,比如醒來一次我們認為是正常的,但醒來兩次以上就可以認為是睡眠中斷了;第三個是會不會早醒,如果早醒了一兩個小時,那么會導致睡眠不足;第四個指標是看白天的精神狀態如何。”
陳俊認為,一般而言理想的入睡時間是晚上11點至12點之間,每個人所需的睡眠時長因人而異,但人的成長過程對于睡眠的需求也是逐步遞減的過程。“比如嬰兒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成年人一般需要的睡眠時間是6-8個小時,平均7小時,到了老年一般睡眠在6個小時左右。”陳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一些人會在睡眠時做夢,并認為做夢可能是睡眠質量不好的表現。對此,陳俊認為,一晚上做二三十個夢是很正常的,有做夢說明有深睡眠的狀態,其實并不是壞事,知道自己做夢是因為有醒來或者進入淺睡眠的狀態,但只要保持睡眠的節奏,就不用過于擔心。“當然,最好的睡眠質量是嬰兒般的睡眠,但很少有成年人可以做到。”他說道。
陳俊表示,一些不太好的夢境,或者是“噩夢”其實是反映了人們的焦慮情緒或者心事。“俗話說日有所思,也有所夢,有一些夢是因為焦慮。”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但如果是做夢做到一些身體部位有疼痛,那也有可能是身體發出的信號,需要引起關注。”
當前處于換季時期,所謂的“春乏秋困”,其實反映了一些人在換季時候的睡眠質量下降。對此,陳俊表示:“換季期間,由于人體內的激素會出現變化,例如一些人晚上睡覺會出虛汗,越緊張越難睡著,這些情況也需要通過睡前習慣的調整來緩解。”
陳俊建議人們在睡前最好保持輕松的心情,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不要思考煩心事,也不要做過于劇烈活動,睡前泡澡、泡腳,聽一些助眠的音樂,或者看一本書,都能幫助更快地進入睡眠。此外,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也很重要,比如調暗室內的光線等。
對于一些睡眠質量較差的人,是否馬上需要吃安眠藥,陳俊表示,可以先從改變睡眠習慣開始。“只有在所有的調整措施都試過仍然無效時,才需要考慮通過藥物進行治療。”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為了讓人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睡眠質量,近年來,包括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在內的機構都專門成立了睡眠監測中心,可以通過接入傳感器來監測人們的睡眠指標。陳俊表示,睡眠監測是為了幫助人們更好地提升睡眠質量,這些指標包括睡眠多導監測(PSG),呼吸、心率與腦電等。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