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又到一年一度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金融消費者該如何避坑?
3月15日,公安部公布了8起侵犯個人信息犯罪的典型案例,其中與金融消費者相關的信息泄漏尤其值得關注。比如給不少居民帶來困擾的貸款中介“騷擾電話”,他們有多少是非法貸款中介?手中信息究竟從何而來?
河北公安機關破獲的一起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案或許可以揭開一部分“迷底”。經當地網安部門偵查查明,犯罪嫌疑人劉某作為某金融公司負責人,為開展貸款業務,非法向物業公司、銀行、保險公司、電信運營商等行業內部人員購買大量有貸款需求人員個人信息,組織員工假冒銀行工作人員推銷貸款服務,并將公民個人信息轉賣,非法獲利630余萬元。河北公安機關先后抓獲犯罪嫌疑人63名,查獲公民個人信息一批。
事實上,去年以來,除了吸引、誘導消費者辦理車貸、保單貸、裝修貸等“傳統”方法,在存量房貸與新增首套房貸利率差距拉大,基金、理財、存款等收益下滑,房貸與經營貸、消費貸利率懸殊等背景下,不少貸款中介加大經營貸、消費貸宣傳力度,并借機揚言可提供房貸轉經營貸、經營貸付首付等服務,監管部門為此已多次提示風險。(詳見報道:不法分子盯上這些漏洞,金融消費者如何做好個人信息保護)
而且好消息是,近期銀保監會發布了《關于開展不法貸款中介專項治理活動的通知》(下稱《通知》),通報一起涉及超過20億元信貸業務違法案件的同時,確定開展為期6個月的不法貸款中介專項治理行動。其中明確提到,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切實加強員工行為管理,排查銀行業金融機構基層工作人員是否存在私下勾結貸款中介、向客戶推薦貸款中介、放松對貸款中介推薦客戶的審貸標準和貸后管理標準等問題;鼓勵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貸款中介黑名單制度,對誘導、幫助借款人違規申請貸款的中介,納入合作黑名單。
但除了監管整治,個人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掌握正確的維權方式也較為關鍵。根據《個人信息保護法》第69條規定,個人向個人信息處理者主張侵權責任的,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原則,由個人信息處理者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對此,北京云亭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李舒提示,金融消費者還應該加強個人信息權益被侵害時的證據收集意識。
一方面,消費者要注意保留個人信息受到侵害的事實證據,比如個人身份證號、銀行卡號、姓名、年齡、聯系方式、家庭住址等信息被泄漏的事實;另一方面,證明個人信息受侵害是由侵權行為人實施的證據也很重要,比如在接到騷擾電話、郵件時,通過保存相關電子記錄、錄屏錄音等,以備日后能夠追溯到侵權行為人。
如果個人難以查證信息泄漏源的,也可以通過向消費者協會、網信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投訴、舉報,請求該等主體進行調查、取證。另外,對于中介出售自身個人信息導致接到各種推銷電話甚至直接導致財產受損的,李舒建議,個人可以根據《民法典》第111條和《個人信息保護法》第69條起訴不法中介要求賠償損失;對于不法中介非法向他人出售、提供個人信息涉嫌犯罪的,個人也可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報案或舉報。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