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央企產業化、專業化整合動作頻頻,圍繞能源、軍工、糧食等重點領域,推動資源向主業企業集中、向優勢企業集中、向鏈長企業集中。
據不完全統計,近3年有32家次的滬市央企披露重組方案,交易金額超過2700億元。其中,既有同類業務橫向聯合,也有產業鏈縱向貫通,更有專業化整合。
(資料圖片)
橫向整合提高資產質量
近年來,央企開展同類公司之間的聯合,發揮協同效益,釋放重組紅利。包括航運業、鋼鐵業、船舶業等多個重點行業圍繞各自特點和痛點展開整合,提高資產質量,實現“1+1>2”的重組目標。
比如,兩大航運巨頭中遠集團和中海集團在實施重組前,因部分業務板塊連年巨虧被質疑“大而不強”,集裝箱船隊運力規模均僅在60萬~80萬標準箱左右,排名世界第七、八位。
2016年,兩家重組成立中遠海運,有效整合集運資產,并通過74項資產交易,分別打造了集裝箱運輸、航運金融、油氣運輸、港口運營四大上市平臺。合并后,中遠海運集裝箱運力躍居世界第三,實現綜合船隊、散貨運輸、油氣運輸、雜貨特種運輸、碼頭運營及船員管理六個世界第一。
數據顯示,公司下屬滬市上市公司中遠海控在整合第二年以26.62億元的歸母凈利潤實現扭虧為盈,2019~2022年連續創下歷史最高效益紀錄,2022年前三季度實現歸母凈利潤972.15億元。
鋼鐵行業的整合效應也逐一體現。2015年,鋼鐵行業經歷了大幅下行,產能利用率達到歷史最低點67%。為提升產業集中度,強化企業競爭力,行業內整合勢在必行。2017年2月,寶鋼股份吸收合并武鋼股份。
重組后,中國寶武四年內實現協同效益118.7億元,在取向硅鋼領域位居全球榜首,成為全球首個能同時批量生產第一、二、三代先進超高強鋼的企業。
造船業亦是如此。2009年以來,全球造船需求大幅減少,新船成交持續低迷,世界船舶行業產能過剩嚴重,船舶企業面臨接單難、交付難、盈利難的狀況。在此背景下,中船工業集團和中船重工集團實施聯合重組,組建中國船舶集團。
通過重組整合、吸收合并、壓減等改革舉措,集團資產負債率由2019年底的60.71%降低到2022年底的57.99%,二級單位數量由147家降至103家,產業體系進一步精干,資產質量大幅提高。
以其下屬滬市公司中國動力為例,作為集團動力業務資本運作平臺,公司以226.3億元收購整合中船工業集團、中船重工集團、中國船舶及中國動力各自持有的柴油機動力業務,推動相關業務統籌協同發展。2022年,中國船舶集團新接訂單1362.3億元,接單金額連續兩年超過1300億元,新接訂單和手持訂單全球市場份額均超過20%,居世界第一。
縱向推進產業鏈整合
除了橫向整合,近年來,央企大規模、大范圍、立體化的產業鏈重組層出不窮,基于產業布局與結構調整的背景,以一體化為目標推進產業鏈條整合,把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相互連接組合起來,推動資源向優勢產業聚集,提升企業在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產業鏈“鏈長”的實力進一步凸顯。
2018年,中核集團和中核建集團實施重組,將中核建整體無償劃轉進入中核集團。重組以來,中核集團把科技創新擺在核工業發展的戰略核心位置,對標美俄謀劃推進核工業科技創新,科技研發投入增長達到三倍以上。
截至目前,集團下屬滬市公司中國核建已具備華龍一號、AP1000、EPR等三代先進壓水堆及高溫堆、重水堆、實驗快堆、泳池堆、先進研究堆等各種堆型、各種規格的核電建造技術與能力,蛻變為擁有一系列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關鍵技術的“智慧核建”,成為我國核電出口的重要支撐力量。
中國中化的例子聚焦的是化工鏈條整合。2021年,中國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集團聯合重組成立中國中化。成立后,中國中化業務涵蓋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基礎化工、環境科學等領域,總計通過641個供應鏈協同項目創效266.49億元。
其中,下屬滬市公司中化國際通過收購揚農集團股份,剝離農化業務,進一步聚焦以化工新材料為核心的精細化工主業。此外,針對重組后面臨的低效無效資產多、歷史包袱重等問題,中國中化以內部整合融合工作促進壓減,全力推動不良資產處置,共累計退出165戶子企業,回收資金超24億元。
數據顯示,重組當年,中國中化即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27%,各項HSE關鍵績效指標均優于“兩化”歷史水平,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化工企業。
中國國電和神華集團整合的重點,則是在互補。
中國國電在發電和售電、煤炭開發及銷售的收入占比約為86%、13%;神華集團在煤炭開采與銷售、發電的收入占比約為57%、36%,兩者在煤電業務方面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2018年,雙方合并重組成立國家能源集團,通過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形成規模效應,有利于理順煤電關系、實現煤電一體化發展。重組后,國家能源集團市場應變能力、保供創利能力顯著增強。2021年實現自產煤5.7億噸,較2017年增加0.6億噸;發電量1.1萬億千瓦時,較2017年增加2120億千瓦時。
受益于煤電運化一體化產業鏈競爭力的持續鞏固,集團下屬滬市公司中國神華發布的2022年業績預增公告顯示,預計實現歸母凈利潤687億~707億元,同比增長36.6~40.6%,創下業績歷史新高。
專業化整合孵化“專精特新”子企業
央企通過專業化整合,實現主責主業更加聚焦,產業結構更加清晰,一批專業水平高、創新能力強、引領作用突出的“專精特新”子企業也脫穎而出。
比如,2019年,遼港集團正式掛牌成立,以股權劃轉、增資擴股、司法重整、業務協同等方式整合遼寧六大港口。整合以來,招商局集團成功實現扭虧為盈,港口貨物吞吐量較整合前增長10%,集裝箱吞吐量增長6.8%,散雜貨吞吐量增長35%,班輪航線總數增長8%。
同時,為充分釋放大連、營口兩港資源的規模優勢和協同效應,滬市公司大連港換股吸收合并營口港,并更名為遼港股份,合并后作業量占遼寧沿海貨運吞吐總量的70%,擁有集裝箱航線175條,通達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基本覆蓋全球主要航區。
2018年,國機集團以主動退市的二重重裝為平臺,整合中國重機、中國重型院等集團內重型裝備板塊資源,組建國機重裝。2020年,國機重裝成功登陸A股主板市場,實現重新上市。
此外,圍繞基礎材料、新材料、工程技術服務三大業務板塊,中國建材旗下的天山股份、凱盛科技、國檢集團、中材國際等多家上市公司均有資產整合動作。
例如,滬市公司中材國際2021年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斥資約36.76億元收購了中國建材股份、中國建材總院、中國建材工程旗下的中材礦山100%股權、北京凱盛100%股權、南京凱盛98%股權,2023年繼續以36.47億元購買中國建材總院所持合肥院100%股權,完善了產業布局,成為水泥工程技術裝備服務領域規模最大的A股公司。
又如滬市公司國檢集團先后拿下華科檢測49%股權、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浙江公司49%股權、云測檢驗51%股權,對華中區域、長三角區域、西南區域業務資源進行整合布局。
長江電力則是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云川水電,重組交易對價規模達804.84億元,為2022年A股上市公司最大規模的資產重組項目。
重組后,長江電力擁有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三峽和葛洲壩等長江干流6座水電站的全部發電資產,其裝機容量由4549.5萬千瓦增長至7169.5萬千瓦,增長幅度達57.6%。至此,長江電力成為擁有全球12大水電站中的5座的“水電航母”。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