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互聯網是近期市場一大熱點。基于我國在2020年向ITU(國際電信聯盟)申請的12992顆衛星及相關頻段GW星座計劃,這些衛星有望在2027年完成發射及信號印證。
雖然我國發展低軌通信衛星的大方向受到市場一致認可,但是仍存在一些質疑的聲音,主要集中于中國衛星的制造和發射成本遠遠高于海外如馬斯克的星鏈(Starlink),上萬顆衛星組網成本太高。
先看看制造環節,國內衛星制造成本有多大下降空間?又將如何實現?
(資料圖)
我國衛星制造端成本偏高
我國通信衛星過去以大衛星為主。未來智庫數據顯示,大衛星通常為專門定制,一顆噸量級的衛星從設計、研制到生產、測試等,往往需要5億-10億元甚至更多的資金投入,但其具有高通量、壽命長的優勢。小衛星質量通常小于1000千克,與大衛星相比,小衛星體積小重量輕、研制加工周期短、建造成本低,通常在低軌運行。
當前中國低軌通信衛星公開披露的參數不多,銀河航天02批衛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中國低軌通信衛星的代表。通過對比可以看出,銀河航天02批衛星的重量與Starlink一代接近,但通信容量是其一倍以上,性能已經具備領先優勢。
成本方面,摩根士丹利估算Starlink 衛星制造成本在100萬美元/顆,馬斯克則曾公開透露單顆衛星的成本可以下降到50萬美元,按照美元匯率7來估算,Starlink的單星成本在350萬-700萬元人民幣之間。
而據浙商證券研報,目前我國低軌通信衛星的平均造價約在3000萬元左右。
據悉,由于制造工藝極其復雜,我國傳統的衛星生產方式是單顆衛星的固定站位式生產,但上千道工序只在同一固定站位裝配會使生產效率極低。由于生產效率偏低,人工參與較重,據浙商證券預估,衛星成本中,人工費用+制造費用占比約50%上下。
此外,由于衛星可靠性要求高,需要大量的測試工作,通常一顆衛星從開始總裝到出場需要8-10個月的時間,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被用作各種測試,相應的成本較高。
衛星單價有望降至百萬元級別
如何實現衛星低成本量產,是商業航天發展的一大難題。全球商業航天行業第一梯隊的英國衛星通信公司OneWeb借鑒空客集團飛機生產的工業化、標準化、自動化產線,以流水線組裝生產來降本增效,一直為業內稱道。
我國商業航天企業也一直致力于尋求“造星”降本之路。龍頭廠商銀河航天聯合創始人、副總裁劉暢此前表示,通過構建基于民用工業體系的商業化供應鏈,構建衛星生產線和精益生產管控系統,創新探索“衛星設計—生產線—供應鏈”的量產模式,能大幅降低衛星研制成本、縮短衛星制造周期。
據悉,銀河航天的單顆衛星研制成本已降至千萬量級,是傳統同類產品的十分之一乃至幾十分之一。未來通過生產工藝提升和規模化效應,有希望把衛星單價降至百萬元級別,接近Starlink的造價水平。
正在闖關科創板的商業遙感衛星公司長光衛星相關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公司始終專注于高性能、低成本衛星的研發與技術創新,率先采用“星載一體化”設計理念,通過結構一體化、熱控一體化、電子學一體化等技術手段,在保證遙感衛星高性能指標的同時,顯著降低了衛星的重量、體積、功耗和成本,并形成了批量化制造和高效運營能力。
根據長光衛星招股書披露,目前該公司第三代衛星重量約40kg,單顆制造成本800萬元;其最新研制中的第四代亞米級衛星,重量在20kg級,目標批量化單顆制造成本不超過400萬元。
除了上述民營航天企業,商業航天“國家隊”有沒有降本的動力?對此華鑫證券私募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傅子恒對第一財經表示,航空航天衛星產業鏈受政策大力支持,但也不是大干快上,而且央企國企改革力度很大,受國資委KPI考核,降本增效是他們的義務所在。
以航天科工集團為例,其2021年建成的自動化衛星制造生產線,已實現從原材料出庫到檢驗合格之間,艙板級部裝、衛星總裝、整星電性能測試等十余道工序的梳理和自動化,生產效率提高40%,單星場地面積需求減少70%以上,單星生產周期縮短80%以上,人員生產效率提升10倍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降本大趨勢下衛星制造板塊的投資價值會否受影響?
機構普遍認為,前端衛星生產制造環節將依托衛星發射進程提速率先受益。一位券商分析師對第一財經稱,即使單顆衛星價格下降至百萬元級別,中期來看衛星制造市場空間也能達到千億規模,是目前的十倍以上。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一切后果自負。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