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理財市場逐漸回暖,開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紛紛大手筆采購理財產品。根據choice數據,2023年至今,共有786家上市公司發布委托理財公告,以公告發布日期統計,合計擬理財額度達到6272億元(含預案、實施中、已實施)。
其中大部分上市公司仍以求穩為主,熱衷購買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低風險理財等產品。隨著A股市場逐漸回暖,也有部分上市公司此前已加碼權益投資。
上市公司熱衷購買理財產品
(相關資料圖)
根據Choice數據,3月1日,德必集團發布委托理財公告預案,擬購買理財額度合計10億元,同日,凱因科技、百亞股份等27家上市公司發布委托理財公告,涉及預案或已實施理財額度達86.5億元。
具體來看,2023年開年至今,累計理財金額最高的是九安醫療,以200億元的戰績居于榜首。該公司1月31日晚間發布公告,公司及子公司擬使用最高額度不超過(含)170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的自有資金進行委托理財,擬使用最高額度不超過(含)30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的自有資金進行證券投資。
事實上這已不是九安醫療首次使用自有資金委托理財了,自2022年以來頻率與金額開始顯著提高。根據Choice數據,2021年九安醫療發布預案使用自有資金委托理財1次,金額為4.5億元,2022年次數提升到3次,合計金額168億元;2023年開年則一次性公布200億元的天量理財計劃,按2022年9月底九安醫療的總資產為226.33億元計算,該公司擬投資理財的資金占總資產的比重約為88.37%。
同樣花百億大手筆購買理財產品的還有江蘇國泰、中航產融、海信視像、天能股份4家上市公司,發布預案委托理財的金額分別為144.6億元、140億元、140億元和126億元。從委托理財金額上看,發布預案擬購買理財產品金額在5億元以上的上市公司共有324家。
從投資目的上看,在上述上市公司委托理財的公告中大都指出,是在保證公司正常經營所需流動資金和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為提高資金利用效率,爭取實現公司和股東的利益最大化。
值得注意的是,為分散投資風險,有超過65.1%的上市公司選擇分散購買理財產品,持有的理財產品種類超過一種。以委托購買理財次數最多的美暢股份為例,Choice數據顯示,2023年該公司理財次數達到60次(含預案、實施中、已實施),具體到其購買的理財產品來看,僅結構性存款一類,該公司就擬購買或已購買了54種,其中包含平安銀行、興業銀行、廣發銀行、交通銀行等多家銀行。
有業內資深人士表示,一般而言,購買理財產品的企業往往有以下特點:企業競爭力強、現金流充沛;企業處于穩定期,短期內沒有擴張計劃。上市公司使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可以盤活這部分資金,避免形成財務浪費。“一般而言,上市公司投資的都是低風險的理財或者結構性存款,對即期業績的影響并不大。”
怎么投、投哪里
事實上,今年以來目前上市公司委托理財還是以“穩”字為主,結構性存款成為購買“貨架”上的主力軍。根據wind數據,在506家上市公司中,有389家購買了結構性存款產品,合計認購980.57億元,占比高達71.32%。
以江蘇國泰為例,在累計144.6億的委托理財資金中,全部投入結構性存款的涉及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交通銀行等國有大行。
還有銀行對購買大額存單的客戶推出定制化產品服務,某國有銀行在結構性存款相關說明條款中指出,公司客戶定制結構性存款產品要求起點金額為1000萬元人民幣,超出部分以1萬元人民幣遞增。
除結構性存款外,通知存款、國債逆回大額存單等收益較為穩定的產品也備受上市公司青睞。安圖生物今年以來預計委托理財金額為37億元,主要以大額存單、存款產品、低風險理財為主,其中已實現到期收益131萬元。
所屬行業來看,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多集中在醫藥生物、食品飲料、汽車、計算機、基礎化工等去年盈利相對穩定的行業。
除此之外,隨著今年A股市場逐漸升溫,也有部分上市公司想借勢加碼權益投資。投資額度最大的當屬上述提到的九安醫療,擬使用最高額度不超過(含)30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的自有資金進行證券投資。
南鋼股份近期也發布公告,2023年度使用部分自有資金進行證券投資,最高額度為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產的6%(含證券投資的收益進行再投資的相關金額)。證券投資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二級市場集合競價交易、大宗交易、定向增發、協議轉讓、網下打新、戰略配售等。具體風險等級視產品而定。
相較于結構性存款、低風險理財產品,權益類投資的收益波動更大,可謂在“刀尖上跳舞”。2月初,云南白藥披露了一則投資者調研會議記錄,對投資者者相關提問回應稱,將嚴格控制二級市場投資規模,逐步減倉,不繼續增持。去年云南白藥炒股仍在持續虧損。最新披露的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9月末,其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期間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為-7.52億元。
除折戟A股外,也有上市公司購買的私募出現巨虧。1月初眾興菌業發布公告稱,公司2021年5月6日認購了1億元的“善緣金206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產品,截至去年底,公司認購的上述基金產品凈資產為6556.25萬元,損失總額為3443.75萬元,虧損幅度接近35%。
根據該公司的業績預告顯示,公司去年實現凈利潤為1.5億元~1.7億元。如按照這個數據折算,私募基金上的虧損直接占去兩成利潤。
不少專家認為上市公司進行權益類投資應更加謹慎。前海開源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分析稱,上市公司的募資原本是應用于主業,若大量用于投資理財產品,這不僅會給外界造成不務正業的印象,也會影響其經營穩定性及競爭力。
在投資者互動交易平臺上,不少投資者也針對部分上市公司熱衷炒股、理財等情況表示擔憂。3月1日,記者在深交所互動易搜索“理財”“投資”等關鍵詞,大部分投資者對上市公司購買投資理財產品態度均較為負面,質疑公司未來的經營規劃,希望其將資金用于分紅、擴大產能等方面。
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市場專家桂浩明認為,上市公司買賣股票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投資理財觀念,要提倡價值投資,不能拿著錢去跟風炒作。從監管層面看,既然投資者關注上市公司投資股票的事情不斷出現,還是應出臺一些相應的規章制度,加強管理,不能對投資者的利益造成損害。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