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后,廣州幾個城中村內的制衣工人和老板們每天除了感嘆“招工難”、“生意難做”等問題外,最近大家都在議論搬遷到清遠的事宜。
廣州市海珠區的鷺江村、康樂村、大塘村等城中村,位于著名的“中大紡織商圈”內,聚集著大大小小的制衣廠,其中大部分是小作坊式單位。小作坊大多藏身于城中村的民房內,很多并未注冊登記。
2022年11月,封控下的“康鷺片區”城中村內暴發疫情,被稱為廣州疫情的“震中”,外界也因此知曉了長期存在于這一區域內的服裝加工集群,這類依存于城中村的產業集群該如何治理的話題也受到關注。接近海珠區政府的人士向第一財經透露,彼時當地省市區三級政府都非常著急,他們迫切希望給這些城中村的產業工人尋找安身之所,也希望盡快將城中村的治理提上日程。
(相關資料圖)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2022年11月,在廣州防疫最艱難的時刻,廣東省政府提出中大紡織圈城中村搬遷的設想,引發整個紡織產業界高度關注。在12月防控政策調整后,這一設想有所調整,取而代之的是廣州、清遠兩地深度合作——商貿部分仍然留在中大商圈,服裝制造環節轉移到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推動“廣州總部+清遠制造”合作模式。
今年以來,廣東省、廣州市高質量發展大會均提出以“拆、治、興”并舉推進城中村綜合治理工作。對于這些依存于城中村的紡織服裝制作單位的治理,似乎已勢在必行。但是,對城中村內的經營者來說,他們中的不少人對搬離城中村還心存猶豫。
猶豫
廣東省湖北商會服飾時尚專業委員會主任梁富斌最近參與了中大紡織服裝單位的搬遷轉移工作。去年12月20日,他還曾陪同省委省政府領導前往清遠,參觀清遠紡織服裝產業轉移園區建設情況。
梁富斌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其實早在十幾年前,海珠區政府就想推動中大紡織商圈內的舊改,轉移城中村內的服裝紡織單位,但是來自各方面的阻力太大,長期推動不了。
多名“康鷺片區”城中村內的紡織服裝老板則稱,中大紡織商圈城中村單位要搬去清遠的傳言早在2019年就曾出現過,但最終被證實是一些房地產商對外放風,意欲抬升清遠項目周邊的房價。
對于搬遷,城中村內多位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經營者都表現出了猶豫。
其間一位制衣工廠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最近他也注意到了城中村紡織單位要搬遷清遠的消息,但他對搬遷的態度不太積極,理由是他目前的生產經營對當地已經形成了依賴。“這里是一個完整生產鏈,沒那么容易說轉就轉。”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康鷺片區”城中村內之所以能夠形成的服裝紡織單位的聚集,是因為周邊有著完整的產業鏈,從原料、生產以及銷售,都能在中大紡織圈以及廣州市內完成。一位經營戶介紹,他的制衣廠目前手頭的訂單所需要的主材面料,以及拉鏈等輔料都產自城中村,一般是客戶采購原料后,直接交付給他的工廠生產,基本試銷的幾百件衣服,可以在幾個小時內迅速完成,并交付給物流運輸,“有的上午做的訂單,下午客戶在檔口就能收到貨。”
梁富斌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中大紡織商圈城中村內的小作坊制衣工廠,大多都屬于“小蝌蚪”型單位,它們長期依附在城中村這樣的環境里面生存,沒有強健的四肢,“上岸”離開這個環境就會死。這也是不少對搬遷還心在猶疑的城中村經營戶所擔心的。
一位經營戶說,目前廠里最近生產的訂單來自于與海珠區毗鄰的荔灣區沙河批發檔口,“檔口老板下單后,我們只負責加工,加工完成后檔口負責賣,這是一整套的商業模式。”他擔心異地搬遷后其生產模式會被打亂,“做時裝對產品的交付要求高,必須保證時效,今天來的料子,一般明天就得交貨,如果搬到新的地方,有可能兩三天都做不完。”
有經營戶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還沒有接到搬遷通知,“如果真的通知搬遷,我是不想搬的,畢竟清遠那邊位置太偏僻。”他的看法是,服裝行業本來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有很多配套的工藝輔料,比如衣服扣子的染色、繡花這些工藝在康樂村都是配套的,這種完善的產業鏈是經過幾十年長期形成的,搬過去之后都得重新開始發展,成本會成倍增加。
這些經營者心里還另有細賬。
據經營戶介紹,雖說目前城中村的工廠房租比較貴,但還有一筆更大的隱性成本,就是不少經營戶的廠房都是從別人手中接收的,他們為此支付了50萬元至80萬元不等的轉讓費。“如果沒找到下家接盤,整體搬遷的話,相當于廢棄原來有的工廠,那么幾十萬元就此扔掉了。說句實在話,現在好多制衣廠老板,辛苦一年都掙不到這么多。”
一些經營戶說,據了解,清遠方面提供的條件很不錯,但不少人仍然在猶豫。“現在去清遠基本不用什么成本,當地給了一年的免租期,同時制衣工過去免費提供食宿還發工資,但是我們去那里干什么呢?沒有訂單的話,去了也是白搭。”一名小作坊主說。
勢在必行
廣州中大紡織商圈內的幾個城中村內到底有多少家服裝加工單位?對這個問題,至今沒有統一的官方數據。
據廣州海珠區一位參與城中村產業轉型升級工作的海珠官員介紹,自去年底爆發的疫情之后,其臨時接到任務參與城中村產業轉型升級,經過政府部門摸排工作組發現,城中村內至今有大概7000多家從事紡織服裝加工的單位,這一統計數字還顯得較為保守。第一財經記者另從政府和協會人士處得到的說法是,這些城中村的小制衣廠里有30萬從業者,其中大約八成來自湖北。
第一財經未能查詢到官方有關于此的明確統一的數據。
上述海珠區官員介紹,經過工作組摸排發現,長期以來,中大紡織商圈城中村制衣產業的痛點就是小、散、亂、不成規模,不成氣候。
“這7000多家小作坊企業,基本上都沒有營業執照,更談不上稅收。”上述官員表示,辦執照最起碼要有場地證明,但是很多企業根本拿不出場地證明,他們住的地方可能就是在民房里面,擺幾臺機器后就開始生產了,對于層高也沒有什么要求,而有的時候連住的房子房東是誰都不清楚。
據其介紹,城中村有一些是集體物業,有一些是私人物業,“我們掌握的情況大部分是集體物業為主,對于一些私人物業的情況暫時也還摸不到,疫情后有些業主聯系不上,無法參與統計。”
城中村的一位經營戶就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的工廠沒有營業執照,這在城中村內的制衣作坊群體中十分普遍。
“廣東現在想把這些勞動密集型的產能,從中大紡織商圈內全部轉移出去,以實現‘騰籠換鳥’,對廣州市的紡織服裝產業提檔升級。”梁富斌說,目前來看,海珠區的城市舊改可能勢在必行。
1月28日,在廣州市的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海珠區負責人表示,將堅持“拆、治、興”并舉,保持拆違控違高壓態勢,其中康鷺片區計劃一季度完成4萬平方米、二季度完成8萬平方米的拆違任務,全年完成20萬平方米的拆違目標。
“根據區領導在高質量大會上的講話,今年區里就兩件大事,一件是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另一件就是城中村綜合改造提升,我們全年工作的重點就圍繞這兩塊來展開。”在忙碌了一天的工作后,上述海珠區的官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最近,海珠區成立了由區主要領導負總責的領導小組,設置人居環境治理提升、城中村更新改造、產業轉型升級和梯度有序轉移三個行動的專項工作組,抽調精干力量組建“4+2”實體化運作專班。上述匿名官員則是專班工作組成員之一。
據這位官員介紹,海珠區對城中村7000多家企業進行了ABC三檔的分類,“A類規上企業肯定是要留下來,然后還要扶持他做大做強;B類供應鏈上的制造企業,有一定的生產廠房和生產能力,未來要統一把它們搬遷移至統一的紡織服裝工業園中,然后進行扶持做大做強;C類則是小作坊型企業,逐步轉移。”
轉移的去向之一便是離廣州僅有幾十公里的清遠市。按照構想,“中大紡織商圈”中的商貿部分仍然留在中大商圈,服裝制造環節轉移到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推動“廣州總部+清遠制造”的合作模式
不過,上述官員分析,轉移和搬遷可能的確沒那么容易。“海珠與清遠一樣,我們想要的(企業)他們也想要,我們想送(走,轉移)的(企業),其實他們也不是很想接。”一些小作坊的制衣廠老板和工人們去了那里,如果沒有訂單,也不一定能夠生存下來。
但對于長期依存于城中村的經營者和30萬從業者來說,必須直面何去何從的問題。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