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主任田成川25日在《中國碳普惠發展與實踐案例研究報告》(下稱《報告》)發布會上表示,當前各類碳普惠及個人碳賬戶產品紛紛涌現,但缺乏全局性、系統性、整體性的創新協作和機制設計。
田成川介紹,碳普惠的基本邏輯就是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技術,依據碳普惠標準或方法學,對公眾、社區、中小微企業,衣、食、住、用、行、游等在內的各種綠色低碳行為進行量化、記錄,核證,生成個人減排量匯總到碳賬本里,并通過減排量交易、政策鼓勵、市場化激勵,調動、激發起公眾積極參與碳中和行動。
“中國居民消費碳排放總量已達37.24億噸,占全年碳排放總量的近三分之一的份額,推進消費端碳減排對實現“雙碳”目標意義重大。”發布會上,中華環保聯合會綠色循環普惠專委會執行主任、綠普惠創始人陶嵐說。
(資料圖)
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通過落實正確的政策、基礎設施和技術,改變人們生活方式和行為,到2050年可以使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40%-70%。聯合國環境署《2020排放差距報告》指出,當前家庭消費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全球排放總量的三分之二,加快轉變公眾生活方式已成為減緩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
陶嵐介紹,從我國碳排放結構來看,26%的能源消費直接用于公眾生活,由此產生的碳排放占比約為三分之一。從細分領域來看,全國建筑運行能耗總量占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的22%。中國機動車保有量已達到3.4億輛,交通碳排放約占全國碳排放的10%。
消費端及個人生活對溫室氣體排放具有重要影響。攝影/章軻
目前,多元碳普惠機制已得到多方認可。2021年9月,國家網信辦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1)》中明確提出,積極探索多元參與、可持續的碳普惠機制。2022年10月,生態環境部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2022年度報告》肯定了各地探索開展的創新性自愿減排機制——碳普惠,以及“碳普惠合作網絡”,鼓勵建立多元社會化參與機制,推動碳普惠落地。
但《報告》認為,我國推進碳普惠機制仍需加強頂層設計,并有階段性的路線圖。
《報告》建議,第一階段可以與政府活動、大型會議等進行結合,根據個人對減少碳排放的貢獻,通過發放政府消費券、節能券的方式,激勵公眾參與;
第二階段加大政策傾斜,投入更多的政府資源,納入更多企業,增加商品兌換、免費停車、生活繳費、公益慈善、金融產品、綠色信用等多種積分消納場景,推動綠色積分的常態化兌換,進一步提高社會公眾對踐行綠色低碳行動的積極性;
第三階段將碳普惠平臺的個人碳賬本與數字人民幣接軌,探索將減排量作為“碳錢包”進行使用,實現碳普惠減排量收益變現。
“當碳市場成熟時,碳普惠減排量還可以與碳市場掛鉤,將碳普惠減排量納入全國碳市場。”田成川說,同時允許生活消費端形成的碳資產進行抵押、交易、贈予等獎勵活動,最終推動碳普惠激勵機制真正成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抓手,推動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成為全體公眾的自覺行動。
上述《報告》建議,企業應積極加入“碳普惠合作網絡”,圍繞自身業務特征,結合“雙碳”目標,在“碳普惠合作網絡”發起單位的指導下,與各網絡單位形成合作機制;金融機構可結合自身業務特點,創新公眾減排激勵方式。建立和完善碳普惠綠色投融資服務體系。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