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費互聯網市場空間逐漸飽和的局面下,產業互聯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創新轉型發展的有力抓手。
2月25日,在2023年明珠灣金融峰會上,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表示,產業數字金融是一項長期的“管道疏通”工程,配合當前積極的財政和金融政策,將成為可長期提振產業鏈民營中小微企業經營活力的一種長期有效的手段。但發展產業數字金融要吸取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科技機構和金融機構各司其職,嚴把準入門檻,堅持為實體經濟降本增效的初心。
不是階段性政策扶持,而是長期“管道疏通”工程
【資料圖】
從市場競爭主體來看,目前我國前20大科技公司絕大多數集中在消費互聯網領域,而美國前20大科技公司中大部分已經成為產業互聯網領域的領頭羊。
黃奇帆認為,在中美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產業互聯網是推動數字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
產業金融在我國是以銀行業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專注于服務B端產業鏈企業的重要金融服務形式。
黃奇帆把產業金融發展之路分為三個階段,即以銀行對公業務為代表的產業金融1.0階段;以供應鏈金融為代表的產業金融2.0階段;以產業數字金融為代表的全新的產業金融3.0階段。
他認為,無論是在1.0階段還是2.0階段,傳統產業金融服務都面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痛點,缺乏技術手段賦能,金融機構對產業鏈情況難以掌握,對待融資資產真實背景和潛在風險難以穿透,對民營、中小企業主體信用不信任,根本原因是產業鏈上物流、信息流、商流和資金流信息不對稱,資產難穿透,數據難驗真、難實時掌握。信息不對稱導致了金融服務的風險成本高,這是目前產業鏈上民營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的根本原因。
在黃奇帆看來,產業數字金融依托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實現了讓產業鏈上下游信息數據的全透明、全上鏈保真難篡改;實現資產情況的全穿透、實時追蹤一手數據可獲取;同時,也對潛在風險的實時監控提前預警。數字化技術在產業鏈上的大規模應用,讓金融機構看得清、管得住資產,顯著降低了金融服務的風險成本,未來有望如消費金融領域一樣,幫助眾多中小微企業獲得普惠金融服務,從而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難題。
“產業數字金融不是階段性的政策扶持,而是一項長期的‘管道疏通’工程,配合當前積極的財政和金融政策,將成為可長期提振產業鏈民營中小微企業經營活力的一種長期有效的手段。”黃奇帆認為,大力發展產業數字金融,有六方面重要意義。
具體而言,一是系統性解決產業鏈上民營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是疫后恢復生產過程中“保產業鏈”“保市場主體”的有效手段;二是提升我國金融服務的科技水平,引導社會金融服務從主體信用向交易信用的創新轉變;三是為實體經濟帶來顯著的降本增效,為實體經濟帶來數萬億元規模的成本減負;四是有效控制全社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重要途徑;五是為監管機構提供數字監管、科技監管的有力武器;六是助力加速各實體產業自身的數字化轉型,提升企業轉型的積極性。
科技和金融機構要各司其職
數字技術與金融服務在產業上的緊密結合,已成為金融科技的下一片藍海,也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創新應用。
但黃奇帆認為,與服務C端的互聯網消費金融不同,聚焦于服務B端產業鏈的產業數字金融,要吸取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做到三個堅持。
首先,堅持科技機構和金融機構各司其職,取長補短,共建生態;其次,堅持嚴把準入門檻,吸取消費互聯網的經驗教訓,穩步推進產業數字金融科技創新;另外,堅持為實體經濟降本增效的初心。
“產業金融市場體量是消費金融的若干倍,龐大而復雜的市場一定不是單靠科技公司或者金融機構的力量能夠完成的,兩者誰也不能取代誰。”黃奇帆稱,產業的數字化是一項門檻很高的科技技術,特別是要能滿足金融機構嚴格的風控要求,不是任何科技公司、供應鏈公司簡單的系統對接和數據采集就是產業數字金融,而必須對產業金融服務全流程進行深度科技賦能,真正實現數據的四流合一。
他建議,國家鼓勵企業開展自身數字化基礎建設,可享受稅費專項附加扣除政策;此外,人民銀行完善和提升“沙盒監管”制度,特別是加強對產業數字金融科技平臺的創新支持。
黃奇帆還提出,“一行兩會”監管機構應出臺政策引導各類金融機構提高自身金融資產數字化的占比,特別是提升對存量和增量資產數字化風控的占比,這將有助于提升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科技能力和資產質量。另外,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出臺對應的科技創新扶持基金,支持從事產業數字金融相關科技的企業做大做強。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