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科技創新運行體系的有力組成部分,國家高新區不同區域間呈現什么特點?未來發展應關注哪些重點?
賽迪顧問園區經濟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一期研究報告顯示,東部地區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領跑,省級及以上新型研發機構數量為574家。2020年(截至目前高新區最新的統計數據),新型產業技術研發機構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的國家高新區,遠超其他三個地區省級及以上新型研發機構數量。這反映出當地國家高新區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及產業化的需求更為迫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該報告作者、賽迪顧問園區經濟研究中心分析師高斯軒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高新區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產業研發機構對于集聚高端研發資源、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培育孵化科技型企業有著重要帶動作用,對高新區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激發企業創新發展活力意義重大。
報告顯示,2020年,東部地區國家高新區企業100億元增加值擁有知識產權數量和各類標準數量最多,為7547件,分別是東北地區、西部地區、中部地區2.1倍、1.9倍和1.4倍。與上一年相比,各地國家高新區擁有知識產權數量和各類標準數量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長,其中東部地區增長最多為1196件。在孵企業數量方面,東部地區國家高新區最多,達79826家,東北地區國家高新區在孵化、企業數量增長方面較為明顯,達到14.7%。與其他地區相比,東部地區國家高新區的科技孵化工作引領示范作用突出。
在產學研合作研發費用支出上,區域間也有明顯差異。
2020年,我國東部地區國家級高新區開展產學研合作研發費用支出為1649.5億元,中部地區為116.5億元,西部地區為99.6億元。東部地區研發費用前三的省份分別為廣東、北京、上海,占國家高新區產學研合作研發費用整體比例為72.51%。中、西部地區研發費用前三的省分別是四川、湖北、安徽,占國家高新區產學研合作研發費用整體比例僅為5.86%。
高斯軒解釋道,東中西部地區在產學研合作經費投入上的巨大差距,實際上反映的是我國區域科技創新水平不平衡的問題。在他看來,縮小區域間的差距可以關注兩方面:一方面要注重打造科技企業梯隊體系,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另一方面,可以依托國家東西部協作機制,探索“反向飛地”合作,在東部地區建設“異地孵化器”。同時,可以加快園區結對共建,推進技術轉移合作和區域間的產學研交流合作。
“尤其要注重發揮金融對企業成長的支撐作用,探索知識產權融資質押及‘企業設備+知識產權’‘股東房產+知識產權’‘企業廠房+知識產權’等新型質押方式,幫助企業快速成長。” 高斯軒說。
科技部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國家高新區總數達169家,其中東部70家、中部44家、西部39家、東北16家;國家高新區園區生產總值達到13.6萬億元,較上年名義增長11.5%,總規模相當于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3.3%。
去年11月,科技部公布《“十四五”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了“十四五”國家高新區的發展思路和重點任務,提出到“十四五”末,國家高新區數量達到220家左右,實現東部大部分地級市和中西部重要地級市基本覆蓋。
接下來,高新區技術研發機構需要著力哪些方面的建設?高斯軒認為,要關注“創新聯合體”的打造。
當前多數研發機構是企業或高校等某一主體搭建,多為內部研發機構,不具有面向行業開放的能力,并沒有真正成為產學研合作、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引擎。各地高新區多年來已經落地了多類技術研發機構,但仍存在重申報、輕運營的問題。
我國產業技術研發機構建設更強調打造“創新聯合體”。相比于過去的模式,聯合體性質的研發機構更具戰略導向,是跨產業、跨組織的合作。由于有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乃至資本等多方的共同參與,這類研發機構的創新機制更加靈活、創新產出更豐富、創新成果更加貼近市場。
在高斯軒看來,對于高新區而言,這類創新聯合體的落地,一方面,有助于形成“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研發—產品開發”的全鏈條創新能力,實現以創新鏈帶動產業鏈;另一方面,有助于吸引高精尖人才、產業資本等各類創新要素資源,從而孵化更多具有“產業化”能力的高新技術企業。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