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9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大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融入新型城鎮化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推動大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融入新型城鎮化、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要求、主攻方向、主要任務和支持政策。
這表明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覆蓋范圍正在不斷拓廣,其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也愈加得到重視。
【資料圖】
數據表明,“十三五”以來,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大幅提升。2021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72%。但在新型城鎮化方面還有一塊短板或者說是資源需要開發。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有960多萬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實現了脫貧,有近億貧困人口擺脫了絕對貧困。脫貧之后就要尋求發展,尋求發展的過程就是創造社會財富的過程,尤其是我國人口總體規模去年負增長的情況下,亟須充分發揮各方面的人力資源作用。
上述《意見》雖然是針對大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人員的,但政策出臺意義應該更加深遠,將來如果要將約1億的脫貧居民納入新型城鎮化進程之中,既可以提高其生活質量也會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促進這個龐大社會群體充分融入新型城鎮化,有兩道“門檻”。上述《意見》提出,要積極推進有序落戶城鎮,提高融入城鎮能力,強化合法權益保障。對“有序落戶城鎮”來說,現在已經不存在更多障礙,很多地方都出臺了鼓勵“入城入鎮”政策;對“提高融入城鎮能力”來說,國家陸續出臺了各種加強職業培訓的措施,地方上也是面臨著用工壓力,全方位提升就業技能是更重要的“門檻”。
縣域經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要讓這個龐大的社會群體加入新城鎮進程中來,沒有縣域經濟的發展是不可能的。有數據表明,目前,我國有1866個縣和縣級市,縣域經濟總量約占全國的40%,但近年來縣域經濟在總量中占比有所下降。
同時,當前還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大中小城市發展協調性不足,超大城市規模擴張過快,但部分中小城市及小城鎮面臨經濟和人口規模減少。
上述《意見》提出,要推動縣域產業特色化發展,提升安置區后續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化區域產業協作幫扶,提升縣域特色產業輻射帶動能力。這既是針對安置區說的,也為更大層面上的新型城鎮化提供了參考路徑。
新型城鎮化需要更多投入,中央及省級的財政支持、地方政府專項債支持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社會方面的投入。去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的《“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就指出,要實現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穩步推進,既要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和放大效應,推動政府投資聚焦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公共領域,更要夯實企業投資主體地位,放寬放活社會投資。
總之,新型城鎮化是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這中間蘊含著很大的發展能量。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