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7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表示,相信IMF連續下調全球經濟展望的日子已經接近尾聲。
“目前,我并不預期會有更多增速下調,不過,經濟將在2023年繼續放緩。”格奧爾基耶娃在出席達沃斯論壇時稱,“我們預計,全球經濟將較2022年下降0.5個百分點。不過好消息是,增速會在今年觸底,2024年終于有望看到全球經濟重拾動力。”
IMF將于本月稍后時間更新經濟預測結果,格奧爾基耶娃表示,不會作出大幅調整。
(相關資料圖)
碎片化或致全球經濟產出減少7%
2021年10月至今,IMF已三次下調全球增長預測,最近一次發生在去年10月,彼時該機構稱,全球經濟活動普遍放緩,且比預期更為嚴重,通脹處于數十年高位,各國面臨生活成本危機,多數地區金融環境不斷收緊,俄烏沖突和新冠疫情持續不退,上述因素都對前景施壓,預計全球經濟增長率將從2021年的6.0%下降至2022年的3.2%和2023年的2.7%。如不計入全球金融危機和疫情最嚴重階段,這將是2001年以來最為疲弱的增長表現。
IMF于15日發布報告警告全球碎片化(fragmentation)可能會使幾十年來的經濟全球化功虧一簣,該機構研究表明,越是分裂,代價越高。
僅就貿易碎片化的長期成本而言,在嚴重情形下,可能導致全球經濟產出減少7%,相當于德國和日本的年產出總和,在有限分裂情形下,全球GDP也會收縮0.2%。如果疊加技術脫鉤,一些國家的經濟損失可能高達GDP的12%。
“多種碎片化共同作用之下,對全球經濟的全面影響可能更大,跨境移民限制、資本流動減少以及國際合作急劇下降,世界更易遭受沖擊,我們將無力應對挑戰。”報告寫道。
IMF表示,自冷戰結束以來,經濟一體化幫助全球數十億人口實現財富增長、改善健康狀況、提升教育程度,期間全球經濟規模擴大近兩倍,近15億人口擺脫了極端貧困。2008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全球商品和資本流動趨于平穩,但貿易限制情況有所加劇。而新冠疫情和俄烏沖突等造成金融、食品和能源供應等方面的大規模中斷,貿易限制加劇地區之間的不和。
“新冠疫情和俄烏沖突進一步考驗了國際關系,并加深了人們對全球化益處的懷疑。”IMF認為,如不加以解決,這一趨勢將導致發展中國家進一步落后,報告稱,“和平與合作的紅利不容浪費”。
為解決上述問題,IMF提出三點建議:加強國際貿易體系,幫助脆弱經濟體應對債務危機,加緊行動應對氣候變化。來自全球的政商領袖正在瑞士達沃斯小鎮熱議相關議題,今年世界經濟論壇的主題是“在分裂的世界中加強合作”。
提醒央行不要過早轉向
談及全球央行降息的可能性,格奧爾基耶娃認為,盡管通脹正在放緩,不過仍然高企,因此降息條件尚未成熟。“全球央行必須小心謹慎,不要過早地將腳從剎車踏板上挪開。”她對外媒表示。
12日,美國勞工部發布最新通脹報告,顯示美國通脹繼續降溫,2022年12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上漲6.5%,為2021年10月以來的最小漲幅,環比下跌0.1%,為2020年6月以來首次錄得環比下跌。
歐洲方面,歐盟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歐元區12月CPI同比漲幅收窄至9.2%,歐元區12月核心CPI同比漲幅為5.2%,高于前值5.0%。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