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有關專家今天(1月17日)表示,“依托大投入、大產出,效率提升有限的旅游業模式,很難適應新的發展變化”,旅游業在疫后的復蘇,更多地依賴于創新。
【資料圖】
當日,上述兩家機構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旅游綠皮書》。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秘書長金準表示,疫情和同期發生的世界性社會政治經濟變化,已經改變了旅游業的發展條件。我國旅游業的下一步發展,已經不是簡單地在疫后恢復到舊有的增長曲線和模式上去,傳統的游離于城鎮化格局之外。
“我最近到一些地方轉轉,發現個別地方的領導開發旅游項目還是過去的思維。”發布會上,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教授曾博偉介紹,比如要求市、縣、鎮級要分別招100億元、10億元和1億元以上的項目。這實際上是非常難的。
曾博偉表示,要招到100億元以上的旅游項目幾乎是不太可能的,沒有投資商去投,特別是在3年疫情之下,投資商已經非常謹慎。“不像過去靠房地產泡沫可以支撐”。
他認為,未來各級政府和旅游投資商都需要進一步轉變過去簡單的“大招商”和“招大商”、眼睛只盯著旅游大項目的發展思維。要回到以效益為中心,在充分考慮投入產出的基礎上,科學健康地推動旅游招商引資。
發展旅游是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重要舉措。攝影/章軻
“一些真正有創意、有活力的中小旅游投資項目,投資規模可能只有1000萬元,甚至還不到,但可能是最適合的。”曾博偉說,如果地方上有幾千個、上萬個這樣的小項目,對于旅游業的發展其實是有幫助的。“我們在調研中也注意到,很多旅游項目的投資已經浪費掉了,一些地方已開始清理閑置資產”。
曾博偉認為,未來,國家應制定不以項目大小為評判標準的旅游投資政策,鼓勵和支持符合市場需求、有創意的中小旅游投資項目落地。
除了一些著名的旅游景區外,一些中小型的旅游項目更接“地氣”。在文化和旅游部去年12月28日召開的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資源開發司一級巡視員王鶴云介紹,目前,全國已培育了一批生態美、生產美、生活美的鄉村旅游目的地,6000多個省級、1597個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鎮和世界“最佳旅游鄉村”構成的中國鄉村旅游發展格局已經形成。
文化和旅游部還推出298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開展鄉村旅游藝術提升和餐飲提升能力建設,推出369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帶動消費、助旅紓困。
發展旅游是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重要舉措。發布會上,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旅游綠皮書》主編宋瑞表示,隨著疫情及相關防控政策的變化,國內旅游市場將逐漸復蘇,并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借助規模經濟效應和范圍經濟效應,最終帶動旅游業的全面復蘇和強勁增長。
《旅游綠皮書》建議,通過內容生產形成迭代開發,不斷強化目的地和產品的吸引力;用科技和數字化對旅游業的賦能,整體改變其運行模式和外在形態,使旅游休閑業站上科技應用的前沿。旅游企業要強化能力、升級知識和人才體系,重視研發。
中國旅游研究院、中銀證券、馬蜂窩等多家機構近日也預測,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后,全國旅游市場逐漸呈現復蘇態勢,年輕人對高品質玩樂體驗的熱情也日益增長。2023年,個性化、品質化旅游需求進一步提升。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