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疊加人均壽命增長的當下,大眾的養老需求已發生巨大變化,不僅需要進行資金端的養老金積累,對于長壽時代的養老服務需求和健康管理需求也與日俱增,因此養老生態融合這一概念出現,并在近幾年中變得越發重要。
這一趨勢下,第一財經攜手中國太保旗下長江養老近日發布的第四份長三角養老金融系列報告,聚焦在了養老金融生態的融合發展上。
(相關資料圖)
在這份《長三角養老金融生態融合發展報告》(下稱《報告》)中,創新性地提出了“1+3+N”的養老金融生態圈層,即1個核心生態(養老金融賬戶體系)、3個驅動生態(社會保障+養老服務+健康支撐)、N個外延生態(金融科技、老年人權益保護、資本市場的改革創新、消費者教育等)。
《報告》發現,在“1+3+N”圈層的各個要素中,長三角在多個方面的發展已在全國前列,但總體而言,其發展程度與長三角的老齡化發展速度及老年人對養老生活的期望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
養老金融生態融合發展的“1+3+N”圈層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從2000年至2021年,我國老年撫養比已從9.9%躍升至20.8%。除了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報告》認為,我國養老生態發展還面臨著養老財富儲備仍有欠缺、養老服務供給不足等挑戰。但另一方面,巨大的需求疊加近幾年養老政策發布的明顯提速,讓我國成為全球老齡產業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
如此背景之下,國家為未來養老體系發展制定了方向。2022年2月發布的《“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中已經明確,“社會保障+養老服務+健康支撐”將成為未來養老體系發展的三大主線。
在這份綱領性文件的基礎上,《報告》認為養老金融領域的生態融合,需要建立“1+3+N”的生態圈層:即1個核心生態、3個驅動生態和N個外延生態。
具體來說,在核心生態方面,相對于過去的養老金融工具的“產品制”,2022年4月推出的個人養老金制度從頂層設計層面正式明確了“賬戶制”的概念。以“賬戶制”為核心的養老金管理作為養老金融生態圈的核心生態,能夠更加系統地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資金管理服務,助力養老金保值增值,增加養老財富儲備,為居民獲得高質量的養老和健康管理服務打下“核心基礎”。
“社會保障+養老服務+健康支撐”則成為3個驅動生態。這三大驅動生態概括了目前老齡人群的主要養老需求。這三大驅動生態之間,養老保障體系為養老服務和醫養康養提供支撐,養老服務中醫養康養結合已成為重要的發展趨勢,而養老服務和健康支撐體系的繁榮又可以促進養老保障體系的進一步發展。總結來看,這三大驅動生態相互促進、融合發展,無論對于多方位滿足銀發一族的需求還是推動養老事業發展均可以發揮更大功效。
在1個核心生態和3個驅動生態之外,養老金融的整體發展離不開外部環境的影響,因此,《報告》將這些外部環境作為養老金融生態圈層的外延生態,包括金融科技發展程度、資本市場的改革創新、法制化環境、投資者教育、專業養老機構的發展等。
《報告》認為,通過生態的建立及融合發展,養老金融生態中的各個要素可達到互相賦能、互相推動的作用,以此產生的乘數效應,必將成為養老金融發展的“加速器”,從而更好地應對我國老齡化深化帶來的挑戰。
長三角養老金融生態融合發展領先,但仍處初級階段
長三角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養老金融生態的融合發展在這片區域中成效如何?
《報告》給出的結論是:在“1+3+N”圈層的各個要素中,長三角在多個方面的發展已走在全國前列,但總體而言,其發展程度與長三角的老齡化發展速度及老年人對養老生活的期望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目前也有部分長三角養老金融機構開始探索養老金融生態圈各要素之間的融合發展,但不管是開始探索的機構數量還是融合程度,總體還處于較為初級的階段,還需進一步發展。
在核心生態方面,以“賬戶制”為核心的養老金管理是養老金融生態的核心,也是中國養老金制度的基礎。從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來看,第一支柱為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形式,第二支柱企業年金、職業年金也為個人賬戶制形式。而隨著2022年4月的《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第三支柱賬戶制的形式最終被確定。這使得賬戶制貫穿了整個養老保障體系,形成了完整的養老金融賬戶體系。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在2022年末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啟動以來,位于長三角地區的多個基金公司、銀行和保險公司已相繼開通了相關業務并發布了相關產品。
而三大驅動生態方面,《報告》也通過數據分析等方式展示了長三角地區的發展情況。
在社會保障方面,《報告》數據顯示,長三角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增速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結余增速在近兩年均有所下降。2020至2021年期間,長三角地區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賬戶結余增速處于負增長階段,不過已呈現了一定回升態勢。
相對于長三角地區在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領域的壓力,第二支柱方面長三角地區無疑走在全國前列。《報告》數據顯示,長三角地區2021年末的企業年金資產金額為2844億元,大幅高于京津冀地區的1442億元以及珠三角地區的686億元。
盡管我國第三支柱仍處起步階段,但長三角無疑承擔著試驗田的角色。個稅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專屬商業養老保險、養老理財產品、特定養老儲蓄等產品的試點城市中,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等長三角地區的省市均在首批試點范圍內,其中稅延養老保險的首單即在上海落地。并且,長三角部分試點產品的保費規模也處于領先地位。
養老服務方面,《報告》數據顯示,2021年末長三角地區的養老機構數量在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個地區中是最多的,有7449家,全國占比為18.7%。但從同比增長率來看,長三角地區的養老機構數量增長率在上述三個地區中則最低。但總體而言,全國和三個地區的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人均床位數均在23~33張/千人的范圍內,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同時,長三角地區是普遍定位中高端的“保險系”養老社區的重點布局區域。《報告》數據顯示,目前至少有7家保險公司在長三角地區落地了18個養老社區項目。
而在健康管理方面,《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全國接受健康管理的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約為66%。而從長三角三省一市的老年人健康管理率情況來看,均達到或高于這一水平。
在外延生態方面,《報告》認為,長三角地區在打造老年友好型社會方面也不遺余力。在992個2021年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中,長三角三省一市一共上榜183個,占比18.45%。
在“1+3+N”圈層中各要素發展的同時,它們之間的相互協同在未來我國切實解決人口老齡化挑戰的過程中是重要趨勢。在這一點上,長三角地區已呈現出明顯的發展趨勢。《報告》顯示,縱向融合角度上,長三角地區目前已有部分養老金融機構開始探索養老金管理、養老服務、健康管理之間的互相融合,例如總部位于上海的中國太保就整合了旗下長江養老、壽險、健康險、養老投資等子公司的資源稟賦,持續打造全方位、全場景、全覆蓋的“保險+健康+養老”生態圈。從市場總體情況來看,由于資源分布等因素,目前較為深度的融合更多集中在體量較大的大型險企中;從區域發展情況來看,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養老服務和健康管理已開始進行區域內跨省市的聯動。
長三角具備融合發展良好基礎
盡管長三角地區的養老金融生態融合發展總體還處于初級階段,但《報告》認為,由于長三角地區的老齡化較為嚴重,且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預期壽命均高于國家平均水平,又聚集了眾多養老金融要素,因此在長三角地區進行養老金融生態融合發展不僅有必要性,且有很好的基礎。
《報告》數據顯示,長三角地區的老年撫養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我國幾個主要的發展區域中是最高的,并且在近幾年上升速度較快,老齡化問題尤為嚴重。同時,長三角地區人均預期壽命已達到了較高水平,平均約80.8歲,高于OECD國家平均約80.2歲的水平。從老齡化程度和人均預期壽命角度來看,在長三角地區進行養老金融“1+3+N”圈層的發展更為迫切。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老年人數量的龐大以及平均年齡的上升,也使得長三角地區的養老復合需求大增,而長三角地區的人均收入基礎及養老金融基礎則為滿足這種需求提供了上佳的土壤。
《報告》數據顯示,從居民人均收入來看,2021年,長三角地區中,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的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上海市的78027元為全國平均水平35128元的兩倍多。而不管是金融要素的基礎發展、養老金融機構數量還是養老金融創新性等方面,長三角地區的養老金融發展目前都走在全國前列。同時,在長三角一體化的戰略下,長三角三省一市的養老產業不僅各自有均有長足發展,且區域協同也不斷推進,這無疑將共同推動長三角養老金融生態融合發展。
那如何加速長三角養老金融生態的融合發展?《報告》建議,在核心生態方面,可加快“三支柱”間賬戶打通;在驅動生態方面,可加大長三角地區第二、第三支柱政策扶持力度,提高養老健康服務供給的豐富度和質量,并在橫向、縱向方向增強長三角養老金融生態融合程度;在外延生態方面,則可從投資者教育、金融科技發展等多方面加強養老金融生態環境的支撐力量。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