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資金搶籌中國股市的熱情高漲,1月僅僅過了6個交易日,北向資金大幅涌入335.2億元。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眾多機構都表示出加倉中國股市的意愿,尤其是考核期限較短、投機性偏強的對沖基金持續加倉。
(相關資料圖)
然而,相比中國股市的高人氣,國際機構對中國債市的反饋稍顯平淡。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1月,海外機構投資者連續10個月凈拋售中國債券,賣出量為7400億元,為有記錄以來最長時間。美聯儲加息、美元升值、中美利差倒掛幅度的擴大都加劇了2022年中國債市的拋壓,美國國債高息的吸引力不斷強化。這一格局會否在2023年出現改觀?
中國債市拋壓有望緩解
2022年11月末,境外機構持有銀行間市場債券達到3.33萬億元。當月境外投資者持有的中國國債占比仍高達9.1%,較此前一個月下跌0.3個百分點。
但機構預計未來將出現資金流入,這反映了久期和人民幣匯率回報前景的改善。“我們認為,雖然短期內不太可能出現大規模凈流入,但大規模資金流出的時間已經過去。”巴克萊宏觀、外匯策略師張蒙此前對記者表示。
首先,匯率的前景已經有所改善。2022年全年,人民幣對美元貶值7.86%。2023年1月9日下午,在岸人民幣、離岸人民幣對美元日內均漲超600點。截至10日北京時間16:30,在岸人民幣對美元16:30收盤報6.7772,較上一交易日跌60個基點。10日人民幣對美元仍交投在6.7的區間。
“美聯儲觀察工具”顯示,2月僅加息25個基點(BP)的概率在75%左右。雖然美聯儲認為今年不會降息,但利率市場中還是出現了下半年降息的預測。種種跡象表明,美聯儲的緊縮周期已接近尾聲,貨幣政策的轉向即將到來。一旦美聯儲轉鴿,將帶動基準收益率下行,并對美元指數形成負面影響。
這也意味著,中美利差的倒掛幅度有望收窄。目前,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經從此前的4%以上回落到3.55%附近,而中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則回升到2.928%附近,利差倒掛的幅度從去年最高的近150BP收窄至60BP附近。
就國際資金對中國債市的配置前景而言,瑞銀證券中國利率市場策略分析師夏愔愔對記者表示,去年的拋售主要緣于中美利差大幅倒掛、人民幣弱勢,“今年這些不利因素會有一定的改善,瑞銀目前預測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在今年年底可能會降到2.65%左右,中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預計將在2.9%左右,利差倒掛將出現非常明顯的修復。另外,瑞銀預計今年美元/人民幣年底的點位將在6.8,人民幣的相對強勢有助于境外機構配置需求的恢復”。
不過,中國債市對資金的吸引力與市場自身的走勢也息息相關。去年11月開始,由于流動性突然收緊,債市出現大幅拋售,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2.6%區間飆升至目前2.9%以上,債券基金也遭遇大幅贖回。
目前來看,1月的第一周資金面較為平穩,“DR007上周基本回落到1.5%以下,接近去年低點的水平。而且我們看到市場的回購交易量在1月初有很明顯的反彈,例如質押式回購單日成交量又突破了7萬億元,這可能意味著流動性寬松的環境下,一些市場參與者又有加杠桿的動作。”夏愔愔稱。
她認為,春節前存在7000億的MLF(中期借貸便利)到期,加上本月月中常規的繳稅期,以及今年春節較早,這幾方面因素都會讓節前的流動性面臨一定的壓力,這或導致回購利率攀升,所以機構預計央行還是會采取一定的動作來維穩資金面,本月保持1000億~2000億元MLF的投放。
整體來看,目前中國經濟復蘇的勢頭導致債市前景較為波動。南銀理財研究部負責人王強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本輪中國經濟周期開始于2019年9月,截至2022年12月已持續40個月。從疫情影響來看,經濟底部出現在2022年12月和2023年1月,經濟正在走出最艱難的時刻,經濟“寒潮”期正在過去,市場仍在期待需求端出臺更多刺激新政。就債市投資策略而言,騎乘策略的性價比仍較高,票息策略和杠桿策略的吸引力降低,長債交易目前并不推薦。
他解釋稱,目前債券收益率曲線陡峭,期限利差處于70%~80%左右的高分位數,央行2023年工作確定流動性基調為“合理充裕”,經濟和就業改善的跡象不明顯,近期曲線走平的概率不大,騎乘策略的性價比最高;目前加杠桿套息的空間較高,杠桿策略仍可盈利,但是策略吸引力在下降。過去兩周杠桿策略可以享受部分資本利得,后期這方面的收益將減少,此外質押式回購規模上升至7.3萬億的歷史高位,杠桿策略已經很擁擠;票息策略的吸引力也在快速下降,過去三周1~3年期信用債下行了50BP~60BP,信用利差快速壓縮后,且信用債的修復已經向低評級、弱資質主體蔓延,所以信用債修復接近尾聲,導致票息策略的性價比降低;就長債交易而言,因為利率絕對值偏低,且經濟復蘇和逆周期政策預期沒法證偽,債市又剛經歷了三周的修復,長債交易的性價比不高,即便央行有降息的舉措,債市大概率會以利多兌現的方式去交易,所以當前并不推薦長債交易。
國際資金搶籌中國股市
相比起國際資金對于中國債市審慎樂觀的態度,目前機構顯然更青睞權益資產。
今年以來,北向資金大幅回流A股,總計已達到335.2億元,2022年全年的流入量也僅約900億元。值得一提的是,比起A股,此前經歷腰斬的離岸中國市場強勁反彈,截至上周,MSCI中國指數較此前的最低點已反彈46%,這一歷史性反彈將2022年指數的跌幅縮減至24%,上漲勢頭已延續至2023年,該指數在新年的第一個交易周上漲了8%,這是自1995年以來的最佳開局。
據記者了解,國際資金近期主要搶籌港股和中概股,其中的互聯網板塊由于早前跌幅較大,近期對于監管政策緩和、中概股退市風險降低的敏感度更高。瑞銀證券中國互聯網、傳媒、教育行業分析師劉耀坤日前對記者提及,根據客戶和交易臺的反饋,主要的參與機構是國內投資者(南下資金)和國際對沖基金,這些投資機構的考核期限比較短。“長線基金對中國市場,包括對互聯網板塊還是處于低配的狀態,因而從海外機構投資者的倉位而言,還是有進一步修復的空間。”
無獨有偶,先鋒領航(Vanguard)量化股權團隊(QEG)另類投資與多資產策略主管徐飛也對記者表示,“對沖基金近期搶籌較為積極,但比較長期的主動型共同基金目前仍持觀望態度,因為現在反彈非???,而且估值從早前的非常低估已經變為目前的較為合理。”
他也表示,國際主動型長線基金一般較為保守,對于地緣政治方面的考量更為側重,更持續性的回流則需要一段時間。談及A股和港股,徐飛表示,盡管近期港股反彈幅度更大,但仍更青睞A股,“因為A股的互聯網成分很少,擁有多數將受益于中國消費反彈、房地產觸底回升公司的敞口”。
就具體板塊而言,瑞銀方面對記者表示,今年超配的行業主要包括——休閑服務:酒店、旅游和免稅行業將受益于旅游需求的復蘇;家用電器:大家電公司將受益于房地產活動企穩和原材料成本的下降。由于該板塊目前的估值較為低迷,該行業的風險回報比具有吸引力;食品飲料:滯后需求的釋放將推動消費復蘇。調味品和啤酒行業將受益于線下餐飲活動的復蘇。乳制品行業的需求可能會加速增長且利潤率有望擴張;新能源電池產業鏈:該行業具有強勁的增長潛力。在板塊內部的偏好順序是隔膜/設備>正極/電解液>負 極>碳納米管;計算機:面向政府的信息服務提供商將受益于本地化和數字化的新基礎項目。垂直行業龍頭受益于智能汽車、工業軟件和網絡安全等結構性趨勢所帶來的需求的助力。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