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銀行二級資本債到期不贖回的現象此前也有,但在上市銀行中較為罕見。近日,九江銀行(06190.HK)發布了對某期二級資本債不行使贖回選擇權的公告,備受市場關注。不過在一日后,該行就更改了這一決定,變為“贖回”。
“作為AAA評級的銀行,做出不贖回二級資本債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市場預期。”一位城商行分行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稱,畢竟這反映了銀行資本承壓的情況。
(相關資料圖)
實際上,近年來,銀行到期不贖回二級資本債的情況逐漸增多,截至目前,已有50只債券未被贖回,涉及規模達323.8億元。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不僅影響銀行的再融資風險,也加大了投資人本金回收、期限錯配、估值波動等風險。
也有觀點認為,不贖回雖然對二級資本債市場有一定擾動,但由于不贖回的銀行資質較差,占比較低,影響有限。未來或會有更多弱資質銀行選擇不贖回,二級資本債市場分化程度可能加大。
上市銀行態度反轉
所謂二級資本債,主要是指商業銀行為增加二級資本公開發行的債券,包括贖回和減記兩條特殊條款。發行人有權選擇贖回債券,而投資者不得提前回售債券。
當發行人無法生存等事件觸發,發行人有權對本金全額減記(無須獲得債券持有人同意)。比如規定有確定到期日的二級資本工具,若不行使贖回權,銀行應在到期前的最后五年將可計入二級資本的金額按一定比例逐年減計。
從過往經驗來看,在二級資本債到期后,考慮到再融資、估值等情況,贖回是多數銀行的選擇,尤其是上市銀行。但近日出現了特例。九江銀行公告稱,不行使“18九江銀行二級01”的贖回選擇權。
作為港股上市銀行,且主體評級為AAA級,九江銀行這則公告備受市場關注。“整體來看,九江銀行在城商行中資質不屬于最弱一批,所在區域尚可,且大股東主要為當地財政、北京市地方國企和頭部股份行,其二級資本債不贖回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市場預期。”中金公司分析稱。
至于為何選擇不贖回,多位業內人士分析稱,可能是銀行考慮經營壓力以及資本充足情況。“在息差不斷收窄的背景下,近年來銀行基本面的分化加大,一些銀行盈利能力下滑明顯,資本補充壓力較大。”上述城商行分行高管告訴記者。
因為根據相關規定,銀行行使贖回權需滿足相關條件,一是使用同等或更高質量的資本工具替換被贖回的工具,并且只有在收入能力具備可持續性的條件下才能實施資本工具的替換;二是行使贖回權后的資本水平仍明顯高于銀監會規定的監管資本要求。
以九江銀行為例,近年來該行營業收入增速持續下滑,歸母凈利潤增速波動,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可能影響其再融資能力;其次,九江銀行關注類及不良類貸款占比和增速較高,且涉及房地產占比較高。
在資本補充方面,2022年三季度信息披露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9月末,九江銀行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2.99%、11.02%和8.42%,其資本充足率高于城商行12.85%的水平。
據天風證券測算,若贖回“18九江銀行二級01”,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仍高于監管資本要求;但經壓力測試,若贖回全部資本補充工具,資本充足率為10.08%,將低于監管要求;此外,若關注類貸款按50%轉變為不良,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將從現在的8.42%顯著下降至5.49%,觸及監管底線。
不過,僅在一天后,九江銀行就改變了選擇,通過官網表示,決定對“九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第一期二級資本債券”行使贖回選擇權。
“九江銀行此次不贖回后又贖回,可能與其當前資本充足率仍符合監管要求有關,但仍需關注其資產質量承壓及關注類貸款占比較高的情況。”天風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孫彬彬稱。
和九江銀行類似,同樣是在港上市的天津銀行(01578.HK)曾于去年12月公告稱,對該行2018年二級資本債券不行使贖回選擇權,不過隨后也變更為行使贖回選擇權,贖回面額為100億元。
一位銀行業資深從業者對記者表示,上市銀行最終選擇贖回,一方面是出于自身風險管理,有助于減少市場對其資本充足水平的擔憂,以及可能存在的估值風險等;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小行二級資本債市場的穩定。
到期不贖回現象或加劇
除了上市銀行外,自2018年以來,市場上未贖回的銀行二級資本債逐年增加。據多家機構統計,截至目前,共有43家銀行的50只二級債未行使贖回權,均為城商行和農商行,涉及規模達323.8億元。
尤其是2021和2022年,受再融資難度加大及資本充足率處于較低水平等因素影響,選擇不行使贖回權的二級資本債數量明顯增多,分別為17只和24只,未贖回二級資本債券規模分別為112億元和110.57億元。
從評級上看,這些銀行發行二級資本債時評級多位于AA-及以下,多數為分布于山東、遼寧、安徽、吉林等區域經濟條件較弱的農商行。其中遼寧未贖回的二級資本債規模最多,為85億元;主體評級為A+及以下未贖回二級資本債的銀行有22家,占比高達51%。
另就財務表現而言,華泰研究統計稱,不贖回銀行規模相對較小,資產規模平均多在百億級別;資產質量相對較差,不良率平均值在2.2%~3.7%之間,顯著高于城商行總體,A+及以下銀行不良率顯著高于農商行總體;同時,贖回期前資本充足率多在11%~13%左右,相對較低。
孫彬彬表示,整體而言,銀行選擇不贖回的主要原因包括:近年來盈利能力下滑,資產質量較差,收入能力不具備可持續性;行使贖回權后資本水平不足,不滿足監管要求;關注類貸款占比較高,未來轉變為不良貸款的風險較高;再融資能力不足,市場調整下發行端受阻,贖回后更難以續發新債。
“近年來,整個市場環境不好,發行人贖回后可能很難發新債了,再加上本身資本充足水平就不高,所以一些小銀行選擇不贖回也并不意外。”上述銀行業資深從業者也對記者稱。
而當“不贖回者”增加時,市場對銀行二級資本債的波動也較為擔憂。對此,孫彬彬表示,由于不贖回的銀行資質較差,占比較低,影響其實有限。
展望未來,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未來或會出現更多弱資質銀行選擇不贖回的情況,二級資本債市場分化程度可能加大。一方面,受到貸款下降及凈息差雙重影響,部分城農商行展業壓力、補充資本壓力較大,尤其是東北、西北、西南地區銀行。
另一方面,華泰證券研究所副所長、總量研究負責人張繼強表示,11月中以來,理財贖回風波導致理財規模明顯收縮,低等級信用債、銀行次級債配置需求明顯縮減,使得中小銀行次級債再融資面臨風險偏好下降和需求不足的問題,或導致中小銀行二級資本債不贖回案例進一步增加。
數據顯示,2023年共67只、4007億元規模二級資本債面臨贖回,其中,國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和農商行分別為2030億元、1250億元、478億元和239億元。
“預計整體贖回壓力相對可控。”孫彬彬稱,主要需關注資本充足率距監管要求較近、主體資質較弱的銀行贖回風險,同時在已經不贖回的銀行中仍有存量二級資本債存在不贖回的風險。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