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滬倫通”擴容為“中歐通”,赴歐發行GDR成為去年的熱點。
第一財經統計顯示:截至最新,已有42家A股上市公司官宣赴歐發行GDR,其中,10家A股上市公司成功完成了GDR發行,募集資金超38億美元,平均耗時僅4個月,相比“滬倫通”試點初期歷時近9個月才登陸倫交所的華泰證券才說,如今的上市進程大幅縮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而隨著這10家公司GDR兌回限制期即將屆滿,其也陸續進入了兌回期。截至目前,已有5家公司公告GDR存續數量不足證監會核準的GDR實際發行數量的50%。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GDR兌回是很正常的行為,就目前階段來看,赴歐GDR本質上還是境外的一次再融資,未來,隨著歐洲投資者與中國公司之間越來越熟悉,以及未來跨境投資和并購需求的增長,在歐洲長期掛牌將會成為現實。
一年42家公司官宣
2022年2月11日,在滬倫通基礎上,證監會發布了《境內外證券交易所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監管規定》,將滬倫通擴容為“中歐通”,境內方面,從上交所拓展至深交所,境外方面,從英國拓展至瑞士、德國市場。
2022年3月,上交所、深交所分別發布了中歐通機制下的配套規則及業務指南,此后,多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官宣境外發行GDR。
7月13日,明陽智能發行GDR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融資金額6.57億美元,這是“中歐通”后A股市場中首家成功登陸歐洲的公司。
7月28日,中瑞證券市場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正式開通,杉杉股份、科達制造、國軒高科、格林美4家A股上市公司搶食“頭啖湯”,所發行的GDR在第一時間于瑞士交易所上市,募資資金總額達到15.23億美元。
在第一批GDR成功上市之后,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啟動了赴瑞士發行GDR的進程,瑞士證券交易所也因此成為首選地。第一財經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底,已有42家A股上市公司官宣赴歐發行GDR,其中,只有3家公司選擇了倫敦證券交易所。
包括巨星科技、杉杉股份、科達制造、國軒高科、格林美、東方盛虹、健康元、欣旺達、樂普醫療、明陽智能等10家A股上市公司赴歐成功發行GDR,募集資金超38億美元,除了明陽智能外,均選擇在瑞士證券交易所上市。
12月28日,東方盛虹發行GDR并在瑞士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募資7.18億美元,該項目也截至目前融資規模最大的GDR項目。
同時,還有數量可觀的A股公司正在積極地進行評估和籌備。
包括東鵬飲料、東威科技等11家上市公司正在進行內部決策程序;華友鈷業、密爾克衛等10家公司在瑞士證券交易所GDR上市申請獲得中國證監會受理;永太科技、領益智造發行GDR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申請獲得中國證監會受理。
另外,杭可科技、國聯股份等6家公司在瑞士證券交易所GDR上市申請獲得中國證監會批復;錦江酒店完成了國資審批事項;愛博醫療、天能股份也明確表現正在籌劃之中。
事實上,在本輪A股上市公司赴境外發行GDR的熱潮中,大部分都有一定程度的海外業務布局,且有多家明確提出擬建設相關海外項目,這也是GDR發行如此火爆的原因之一。
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董事長張傳衛也曾表示:明陽智能發行GDR并通過滬倫通上市,將進一步推動智慧能源企業在海外市場的發展,助力公司的國際化戰略。
與此同時,隨著“滬倫通“擴容為“中歐通”,赴歐發行GDR的效率也在提升。
第一財經根據公告梳理發現,上述10家公司由籌劃發行起步到GDR正式發行上市,GDR上市流程耗時平均僅4個月左右,其中,耗時最久的樂普醫療也不超過190個自然日。
而作為“滬倫通”試點初期首家登陸倫交所的A股上市公司,華泰證券自2018年9月25日首次提出GDR發行方案,到2019年6月20日GDR在倫交所上市,總共歷時近9個月。
密集兌回為哪般?
而隨著這10家公司GDR兌回限制期即將屆滿,其也陸續進入了兌回期。
在GDR存續期內,合格投資者除通過國際訂單市場買賣GDR外,也可通過跨境轉換機構將 GDR與A股股票進行跨境轉換,跨境轉換包括將A股股票轉換GDR,以及將GDR轉換A股股票。
根據“中歐通”相關規則,GDR的兌回機制設置了120天的限制期。東興證券研報指出,該機制一方面有助于市場提前充分消化GDR兌回對A股股價造成的影響,使投資者做好預期管理。同時,適度的限制期避免了時間成本的過分累加,降低不確定性,防止GDR發行價格過量波動甚至發行失敗。
另外,GDR轉換機制的推出在為不同市場投資者提供跨境交易渠道的同時,也為敏銳的投資者提供了無風險套利的契機。
開源證券分析師高超此前在研報中指出,隨著GDR兌回限制期滿后,套利機制將驅動GDR與正股價格收斂,若GDR價格較A股明顯折價,會造成GDR轉A股拋售套利,對A股造成短期拋壓,反之亦然。
截至目前,上述10家公司中已經有5家公司公告GDR存續數量不足證監會核準的GDR實際發行數量的50%。
瑞銀全球投資銀行部亞洲股票資本市場董事總經理胡凌寒表示,GDR兌回可能會在兌回解禁日前后對A股股價產生一定的短期影響,影響程度主要取決于當時的市場情緒、標的本身A股流動性、GDR投資者結構等因素。
“投資者結構方面,如果持有方以外資長線資金為主,這部分長線投資者不以短期的交易差價上獲利為首要目的,未必會在解禁日后集中兌回,因此兌回壓力不會那么明顯,投資者則無需過度擔憂。”胡凌寒說。
部分公司GDR兌回較快的背后,也有對于海外市場流動性不足的擔憂。
對此,胡凌寒認為,GDR跨境轉換機制下兩地市場可以實現完全的雙向轉換,因此GDR本身的流動性問題不應該成為投資者的主要困擾因素。就算一些GDR在歐洲市場流動性表現不佳,投資者也可以在退出時選擇轉換為在流動性很充裕的A股市場退出;況且從已上市的一些GDR來看,并不是每一只GDR的流動性都不理想,一些以長線資金為主導的GDR上市后也保持了一定的交易活躍度,相信隨著外資長線資金不斷“滲透”后有望改善總體的流動性。
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對第一財經分析稱,GDR兌回是很正常的行為,就目前階段來看,赴歐GDR本質上還是赴境外的一次再融資,未來,隨著歐洲投資者與中國公司之間越來越熟悉,以及未來跨境投資和并購需求的增長,在歐洲長期掛牌將會成為現實。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