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市場普遍預期2023年GDP同比在5.0%左右。然而,11月以來,兩項因素正在對2023年經濟預期產生相反的影響:一方面,11月以來,防疫政策的優化有效提振了市場信心,消費復蘇的前景更加樂觀;另一方面,近期疫情再度反彈,部分地區居民生活半徑再度收窄。考慮到春節前后將有大范圍的人員遷徙,預計疫情對經濟的擾動可能延續至2023年第一季度。在兩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下,2023年經濟增長將產生怎樣的變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經濟預期可能發生哪些變化
我們分兩個階段討論未來經濟走勢:一是2022年第四季度至2023年第一季度,即防疫優化后第一輪疫情的主要影響期;二是2023年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即居民逐步適應新生活狀態的階段。
高頻數據顯示,12月人流、物流受到的影響大于4月大上海保衛戰時期的水平,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降幅或超過4%。不過,防疫政策優化后,疫情對居民外出工作的影響減小,工業生產表現有望好于4月。
從服務業來看,防疫政策優化初期,部分地區交通運輸情況有所改善,但隨著疫情的蔓延,人流、物流均再度回落。由于疫情的擴散范圍較廣,進入12月,無論是10城地鐵客流量、百城交通擁堵指數,還是貨運流量指數均已低于4月上海水平。
數據顯示,城市客流對服務業生產指數有較強的解釋力。據此推算,12月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降幅可能超過4%。
從工業生產來看,由于防疫政策優化,疫情對居民外出工作的影響減少,除橡膠、PTA外,多數工業品開工率的降幅低于4月的水平,因此,12月工業增加值同比降幅有望小于4月。沿海八省耗煤也可以從側面印證這一點。數據顯示,12月沿海八省耗煤同比降幅小于4月的水平。
綜上推算,2022年第四季度GDP同比可能下降至1.4%左右,好于第二季度的水平。
不過,疫情的影響可能持續到2023年第一季度。我們統計了奧密克戎變種出現以來美國、越南、韓國和日本每一輪疫情的達峰時間,發現達峰耗時從41日至112日不等,中位數時長為68日。其中,美國2022年4月至9月的疫情之所以持續時間較長,可能是因為這一輪疫情期間美國的流行毒株經歷了變化,從BA.2變為BA.5。國內這一輪疫情約從2022年10月末開始,加之春節前后人員跨省遷徙較多,據此推算,2023年1月疫情對經濟的擾動可能依然較大。假設2月起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逐步減輕,2023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可能接近2022年第四季度的水平。
海外經濟體疫后消費復蘇呈現兩點規律:第一,防疫優化后,不同經濟體消費恢復的程度不一,是否能夠超過疫情前的水平可能與老年人口占比有關;第二,除美國外,其他經濟體防疫優化后消費傾向的恢復相對溫和,因此,消費的復蘇還需要依托于收入的增長。
由于我國年輕人口占比較高,防疫優化后消費有望明顯改善。進一步地,海外經驗顯示,在防疫優化后,疫情對消費的擾動將明顯減輕,但并未完全消失。
以韓國與越南為例,韓國與越南均在2022年4月至5月大幅調整防疫政策,防疫嚴格指數顯著下降。兩國防疫政策的調整均發生在春季新冠疫情達峰后。受疫情影響,雖然韓國與越南嚴格指數大幅回落,但同期出行的恢復相對緩慢。
2022年8至9月,韓國與越南再度出現一波疫情。其中,由于檢測減少,越南新增病例數量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失真。在8、9月疫情期間,韓國與越南零售與娛樂場所的活動指數都有所下降,但降幅遠小于3、4月的水平。受疫情影響,2022年第三季度韓國與越南GDP環比均低于疫情前三年的均值。
在上文基礎上,我們可以對未來GDP走勢進行估算。2023年第二季度,經濟有望走出疫情的影響,GDP同比可能在低基數下出現顯著的反彈。在偏樂觀的情境下,如果2023年第二季度GDP兩年平均增速與2022年同期相當,則2023年全年GDP同比可能達到5.4%。不過,考慮到2021年經濟復蘇較為強勁,在基準情境下2023年第二季度GDP兩年平均增速可能低于2022年的水平,對應的全年GDP同比增速可能在5.0%左右。
這意味著,雖然防疫政策顯著優化,但由于新一輪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可能延續至2023年第一季度,我們暫時無需大幅調整對2023年經濟增長的預期。為了順利實現5.0%左右的經濟增長,還需要繼續保持對實體經濟必要的支持力度,使經濟順利回到復蘇的軌道上。同時,密切關注疫情反彈影響居民出行的風險,通過消費券、旅游券、降低消費信貸成本等措施盡可能減輕疫情對居民消費的影響。
政策:寬松窗口
12月以來流動性明顯趨于寬松。12月21日后,DR001一度下降至低于1%的水平,DR007中樞較11月也有了明顯的回落。流動性寬松是多重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
一是疫情反彈,居民生活半徑明顯收窄,高頻經濟指標多數走弱,要求流動性保持在較為充裕的水平,以穩定市場信心。
二是受理財贖回等事件的影響,信用利差走高,信用債取消或推遲發行增加。截至12月15日,1年期和3年期中票、產業債和城投債的信用利差均處于3年以來99%分位數以上的水平。由于信用利差高企,企業債券凈融資應聲回落。自11月中旬以來,企業債券凈融資已經連續6周為負。
三是疫情可能影響了到崗率,導致回購市場成交量減少。到12月23日,銀行間隔夜回購成交量已經下降至4萬億以下。
展望未來,大上海保衛戰時期的經驗顯示,病例數達峰后流動性可能出現溫和的收斂。不過,除了疫情以外,樓市預期穩定與否也會影響流動性的松緊。例如2022年7月至8月間,受樓市風險事件的影響,流動性一度較為寬松。歷史經驗顯示,DR007趨勢性拉升通常發生在百城房價環比下跌城市數低于25個之后,而11月房價環比下跌城市數為57個,反映樓市預期有待穩定,需要流動性的繼續呵護。因此,歲末年初流動性充裕的格局有望延續。
(郭于瑋系興業研究宏觀分析師,魯政委系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第一財經獲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興業研究宏觀”。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